楠木軒

全球通脹上行風險不容忽視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近來,全球通脹壓力上行。剛剛公佈的美國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5.4%,環比增長0.9%,大幅高於市場預期。歐元區CPI同比連續4個月回升,4月至5月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CPI漲幅同比均超過5%。通脹預期走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全球通脹上升與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拉昇直接相關。一段時間以來,糧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此前經歷了連續12個月的上揚;隨着交通運輸業復甦,原油相關需求將在短期內急劇釋放,但供給增加緩慢,油價仍有進一步上漲動能;銅、鋁等國際定價商品價格也在高位不斷攀升。可以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貨幣和財政政策是通脹的重要驅動力。2020年以來,美國首次在超低利率環境下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短期內貨幣和財政“雙刺激”政策,會推動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水漲船高。此外,隨着疫苗接種逐步普及,疊加寬鬆的政策環境,部分發達經濟體需求快速復甦,一些新興經濟體供給能力則仍受疫情限制,造成供需失衡,也推高了全球通脹。

  全球經濟短期內仍有較大的通脹壓力,明後年則有望緩解。這是因為,隨着各國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因疫情造成的供應短缺有望在2022年改善,供需缺口收窄將使得商品價格上升減速。同時,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與美國經濟週期同步。根據美聯儲的預測,2022年美國經濟增速將回落至3.3%—3.5%,屆時大宗商品價格可能見頂回落。

  目前,美國的“雙刺激”是否會引發通脹螺旋式上升是市場擔憂的焦點。如果沒有妥善管理市場預期,導致通脹預期上升過快,美聯儲可能會被迫收緊貨幣政策來管理通脹,繼而引發全球資產價格被動調整,對新興經濟體乃至世界經濟復甦帶來衝擊。對於一些新興經濟體而言,將面臨資本外流的壓力,難以為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提供持續的財政支持,國內債務風險也將進一步加劇。

  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政策工具,外部經濟風險的影響總體可控。

  一些新興經濟體可着力控制資本流動的波動性,防範資本流動的大起大落,還可以主動開發應對過度資本流動的工具。對部分發達經濟體而言,應採取負責任的貨幣政策,避免流動性氾濫,從源頭上遏制通脹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9日 17 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