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與溢出:科創先行藴聚“浦東底氣”

(而立浦東再出發)引進與溢出:科創先行藴聚“浦東底氣”

中新社上海11月10日電 題:引進與溢出:科創先行藴聚“浦東底氣”

作者 樊中華 鬱玫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開發區、外高橋保税區三點之間,添加了‘張江高科技園區’的重要一點,‘高科技’自此將四大開發區串聯起來,成為引領浦東發展的主基調。”上海科創辦執行副主任彭崧告訴中新社記者。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浦東的開發開放因此敞開懷抱引進科創新能量,積蓄面向未來的“發展底氣”。

1994年,世界知名藥企羅氏製藥踏入張江,10年後建立了其在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個研發中心,並在2019年進一步升級為“創新中心”;1997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率先從浦西遷址浦東,一批科學家則成為浦東的基礎科研“拓荒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藥物所原所長蔣華良回憶,當時“上海藥物所來到張江,一是有更大的空間打造平台,完善了藥物研發體系;二是引領科研院校聚集,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復旦藥學院紛紛落子張江,共同帶動了張江生物醫藥的發展。”

與此同時,張江已開始孵化自己的“科創幼苗”。張江集團孵化器總經理助理孫維琴説,今天張江的科創板企業,都是20年前一批揹着包前來創業的留學生,“好的苗子需要靠自己養出來。”

外企巨頭、科創新秀、科研機構,共同構成了浦東科創生態的最初結構,人才等創新要素開始在此流動匯聚,“科創高地”聚沙成塔。

2017年,張江完成了從“園區”到“城區”的蜕變,聚集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大科學裝置集羣、高校和頂級科研機構林立於此,成為中國的“科創地標”。這也意味着,浦東承擔起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科技“創新策源地”的重任。

“培養原始創新能力有四個要素,第一要有一批大科學裝置、實驗室作為科研武器,二是要有面向原始創新的學科建設,三是聚集人才,四是擁有創新主體作為生態網絡結點。”彭崧表示。

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介紹,在頂層設計下,目前,浦東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學設施共10個,擁有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等16所大學機構、22家重點科研院所,科技小巨人企業537個,外資研發中心247家、占上海52%,各類研發機構622個。

而“策源地”亦意味着浦東科創高地正在面向世界形成溢出效應。“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六大硬核產業在浦東初具規模。

毗鄰張江科學城的金橋開發區30年來實現了從“金橋加工”到“金橋製造”再到“金橋智造”的“蝶變”。

“金橋與張江在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上進行着密切互動,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重要節點,”上海金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能説,高端製造業的聚集自然延伸出了研發的需求,大量企業開始在金橋設立研發中心,進一步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升級迭代。

面向國內外客户開放的上海光源建成10年來,服務了超過3000個研究組的3萬多名科研用户,是中國成果和用户最多的大科學裝置。

創立於張江的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20餘年從“跟跑”到“並跑”,最終以原研創新成為全球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領跑者”。其對外關係部總監張燁説:“2013年,微創開始揚帆出海,目前產品進入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家醫院,每6秒就有一個產品用於救助患者生命或者改善其生活品質。”

“我們在中國做的各種維度的合作創新,常常會讓輝瑞總部‘眼前一亮’,輝瑞認為在中國特定的土壤下,會產生很多關於生態體系合作的好想法,期待能夠進一步運用到全球其他國家去。”輝瑞中國業務優化與創新負責人寶華説。

30年開發開放路,從東海灘塗到敢與世界比肩對話,科創領航的浦東,引進是遠見與智慧,溢出是共享與共進。(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7 字。

轉載請註明: 引進與溢出:科創先行藴聚“浦東底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