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境內實施了QFII制度後,A股市場也就迎來了海外資金。特別是在又開通了滬港通與深港通後,海外資金在滬深股市交易中的佔比不斷提高,其一舉一動也就成為了廣大投資者高度關注的一個市場現象。
從今年的市場實踐來看,年初的時候外資延續了去年底開始的持續流入A股的態勢,且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但到了2月份,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持續流出。到第二季度以及第三季度,雖然外資總體上還是呈現淨流入的狀態,但與去年的規模相比,還是出現了一定的減少。
轉機則是出現在今年11月份,從那個時候開始,外資又出現了大量進入滬深股市的局面,尤其是在近一段時間,淨買入的金額動輒超過百億元。即便是在央行宣佈年內第二次提高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表達了明確的抑制人民幣匯率過快上漲的意圖,但外資的淨流入態勢也沒有改變。
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外資流入節奏與A股的走勢,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了較高的相關性。2月份股市衝高回落,外資流入也放慢了,甚至開始流出。此後一段時間,A股市場處於區間運行的格局中,財富效應並不突出,與之對應的,則是外資的交易強度下降,沒有特別明顯的大力度買賣動作。直到四季度,才重新出現交易活躍,買入量明顯增加的狀況。
看得出,外資對於A股市場的宏觀面是相當重視的。在二、三季度,政策面是有所收緊的,尤其是房地產行業“三條紅線”的提出,對原來的經濟格局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這也使得市場上一些傳統的績優板塊(如保險、銀行)等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境內的資金更多是集中在一些題材股上做文章,而這與外資習慣的操作方向不盡一致。也許,這種市場風格上的變化,對外資在境內市場的交易,產生了某種抑制作用。
到了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在執行上出現了某種鬆動的跡象,公開市場操作上,央行淨投放的數量持續增加。在12月份,更是進行了今年的第二次降準。而也就在這前後,外資流入速度加快,很多藍籌股出現單邊買入。顯然,外資是從宏觀面的變化中,看到了中國經濟政策的某些變化,感覺到在“穩增長”方面力度的加大。於是,又開始了大買特買A股。
換個角度來説,今年海外市場普遍有不錯的上漲,相比之下,A股市場的表現要遜色不少。但這反過來也使得與世界各大證券市場相比,滬深股市的估值是相對比較低的,如果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因素,稱其為“估值窪地”也不為過。在經濟處於相對低谷,並且在政策推動下正逐步趨穩,並醖釀一波回升時,低估值+業績提升,客觀上就構成了一種類似“困境反轉”這樣的局面,而這個時候,無疑是特別適合進行投資的。
當然,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宏觀經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像市場風格之類,也是制約外資的重要因素。人們不難發現,去年外資熱買的一些消費類股票,經過大半年的調整,現在的價格相對是比較便宜的,而這些品種也就成為了外資競相買入的對象。宏觀政策向好,同時市場上又有合適的標的,外資在這種情況下加大買入力度,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
境內投資者習慣把外資稱為“聰明資金”,因為每次他們大量買入A股後,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一輪上漲。反之在集中賣出後,也往往會有一定的下跌。那麼,這次外資又在大量買入A股,是否意味這個市場要有一波上漲呢?人們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