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就以技術、資金和人才密集著稱,發展週期長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因此不少半導體產業發展繁榮的地區都有着相對較為悠久和深厚的技術根基。
最為著名的是被稱之為“硅谷”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其“硅谷”一名就源於1957年“晶體管之父”肖克利將硅晶體管帶入此地並創辦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此後從這一實驗室出走的一批學生相繼在硅谷創建了英特爾、AMD等全球著名的半導體公司,“硅谷”對半導體行業舉足輕重,地位難以撼動。
在中國,北京和上海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
但合肥是個例外,這家從21世紀初期才開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城市,僅用6年時間成長為一座“IC之都”,其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或許能啓發當下“國產芯”的突圍。
合肥有個京東方
發展半導體產業不是合肥的本意,但合肥不得不發展半導體產業。
合肥與電子產業的緣分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合肥通過引進阿里斯頓冰箱生產線和三洋洗衣機開啓家電產業,隨之而來的是榮事達、美菱、天鵝等多個本土家電品牌如春筍般湧現,並在90年代中後期藉助外資和資本操作迅速成長。
發展到2000年,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上“工業立市”戰略實施,大批國內外知名家電品牌,海爾、美的、長虹、格力紛紛在合肥投資建廠,合肥一躍成為全國範圍內重要的家電基地。
最為亮眼的是,合肥四大家電(空調、洗衣機、電視、冰箱)2011年產量達5947.55萬台,成為合肥的支柱產業。
合肥家電產業發展並不容易,尤其是那幾年彩電行業變動大,2002年還是CRT顯像管一統天下的時代,到2003年就變成液晶和等離子之間的大戰,最終液晶顯示屏以價格和分辨率優勢佔據大量市場,在2006年進入爆發期。合肥要想保住其家電生產基地的地位,就需要找到新的產業突破口。
時任合肥市委書記的孫金龍認為家電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液晶顯示面板,於是向京東方遞過橄欖枝。
這家前身為北京電子管廠的企業,成立於“缺芯少屏”的上世紀90年代,1997年在B股上市,2001年在A股上市,2003年又收購韓國現代的面板業務,募資狂潮一浪高過一浪。
鉅額融資的另一邊,是持續虧損。京東方2005年虧損15.9億元,2006年虧損17.7億元2007年在政府的鉅額補貼下終於實現盈利,但2008年又陷入鉅虧,一度被業界稱之為“吸金獸”、“嗜血京東方”。
2008年,京東方計劃建設中國的LCD面板高世代線,但面對連續虧損已然拿不出建設資金,寄希望於同地方政府進行合作,並將深圳定為首選城市。
最終全年財政收入僅為300億元的合肥市政府在與深圳市政府的競爭中勝出,承諾拿出高達175億元投資京東方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產線,直接為京東方的6代線投入60億元,剩下115億,一部分靠銀行貸款,一部分靠投資機構投資。
此外,合肥還為京東方提供土地價格、能源供應、貸款貼息等政策性支持。
事實證明,合肥市政府的判斷和決定是正確的,京東方落地合肥兩年後就成功投產,其6代線的投產結束了我國大尺寸液晶顯示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
相關資料顯示,合肥市政府與京東方的配合已經成為中歐商學院MBA融資教學的經典案例,這也為日後合肥市政府的招商引資做了背書。
從某種意義上講,以京東方為代表的LCD屏在合肥的起步也意味着合肥半導體產業的開始。
“有屏缺芯”刺激產業佈局
京東方帶給合肥的,遠不止京東方,隨之而來的還有屏幕驅動芯片的需求,同家電芯片的需求一起,共同刺激催生合肥芯片產業的發展。
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秦遠望在2019年接受《安徽日報》採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陳軍寧同時透露,為解決缺芯問題,當時邀請了包括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電子所教授魏少軍、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丁文武等在內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這份發展規劃寫道:截止2012年底,合肥擁有集成電企業20多家,涵蓋除晶圓製造外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產業鏈產值約20億元,從業人員一萬多人。
小有規模的集成電路產業撐不起合肥作為全國最大家電製造基地和作為產業鏈最完整的自主面板產業基地的市場內需,急需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業和專業人才補位。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坐落合肥的兩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相繼籌建示範性微電子學院,與多家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人才。
在規劃實施的第三年,合肥與中國台灣晶圓代工廠力晶科技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元的集成電路項目——晶合集成。該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芯片供應問題,並於2017年10月正式投產。
圖片源自晶合集成官網
封裝企業緊隨其後,通富微電子同樣於2015年落地合肥,致力於建設一條世界先進的包含10多種12英寸國產裝備的液晶驅動芯片封裝測試生產線,最終在2017年8月正式下線首批產品。
在這一時期,還有合肥矽邁微電子、合肥芯碁微電子等公司紮根合肥,和當初家電企業紛紛進駐合肥的盛況不相上下。
存儲芯片是另一個“雞蛋”
如果説LCD屏以“蛋生雞”的方式刺激了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那麼“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就是合肥市擴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的邏輯。
這裏的另一個“雞蛋”,就是存儲芯片。
這兩個雞蛋的代表企業京東方和長鑫存儲的成長經歷有幾分相似之處,建成前所處領域幾乎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京東方之前中國“缺屏”,長鑫存儲之前中國缺DRAM。
存儲芯片大致可以分為DRAM、NAND和Nor Flash。以手機為例,DRAM通常用來存儲軟件運行時的緩存,NAND通常用來存儲照片、視頻等需要永久保存的信息。在合肥長鑫存儲項目啓動的那一年,即2016年,中國全年進口芯片額2601億美元,存儲芯片約佔三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在中國DRAM發展史上,曾有中芯國際從英飛凌的DRAM部門拆分出的奇夢達公司合作,試圖打破國內無DRAM可用的困境,但最終前者困於同台積電知識產權上的糾紛,停止DRAM的研製與生產,後者陷入融資困而破產,中國第一個成規模的DRAM產業止步於2010年。
6年後,一家名為兆易創新的Nor Flash公司希望擴大市場,目標直指DRAM,歷經一番波折後,與正規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合肥市政府一拍即合,簽下一紙關於共同建設一個專攻DRAM代工的項目協議——長鑫存儲。
DRAM代工廠的建設同樣需要斥巨資,據當時合肥經濟開發區對長鑫項目的第一次環評公示披露,該項目投資總金額高到494億人民幣,建成後年產能約150萬片。2019年,長鑫存儲官方對外宣稱其12英寸晶圓廠總投資達到1500億元。
不過,有與京東方合作的成功案例在先,斥巨資建廠填補國內空白的操作,合肥市政府早已是輕車熟路,自身輸血結合調動社會資本,合肥市政府托起整個項目資金的75%,加上國家大基金14.5億的扶持,同兆易創新一起成功建成了長鑫存儲。
長鑫存儲,圖片源自長鑫存儲官網
2019年,長鑫存儲亮出了與國際主流DRAM產品同步的8Gb DDR4,意味着而我國在內存芯片領域實現量產技術突破。
至此,合肥形成了以長鑫存儲為代表,包括兆芯電子、大唐存儲、康芯威等在內的存儲芯片集羣,編織好集成電路產業的另一個籃子,成長為“IC之都”。
6年時間,打通芯片產業鏈
根據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對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摸排數據反饋,截止到2019年底,合肥集成電路產業上下游企業已達到255家左右,包括168家設計類,5家晶圓製造類、21家封裝測試類和33家設備材料類,覆蓋整個產業鏈,年產值約200億元。
從2013年合肥開始佈局規劃其集成電路產業算起,合肥成長為一座“IC之都”只用了6年時間。
這一過程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眾多政策的頒發與實施,更離不開合肥市政府的兩次頗有戰略眼光的兩次“風險投資 ”。
放眼現階段整個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在國內空白的技術領域做大量投資,讓資金支持落到實處,不失為國產芯崛起的一種有效嘗試。
封面圖源自阿里雲
文章參考來源:
https://xw.qq.com/cmsid/20200818a0pjgx0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04/c_1124448353.htm
http://news.eeworld.com.cn/manufacture/ic468085.html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21108/1122867.shtml
https://www.36kr.com/p/1724002091009
https://mp.weixin.qq.com/s/4dEfSZfAyuwnrQ6p4c9JQw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