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鴻鍵
萬萬沒想到,按摩器具竟然有超百億的市場。
從2000年開始,倍輕鬆做出頭部、眼部、頸部等多種便攜按摩產品,並以“古法中醫+現代科技”為賣點,在需求增長的勢頭中開了150多家直營店,營收過億。去年12月,倍輕鬆首發上會獲通過,如無意外,其將在未來登陸科創板,成為“智能便攜按摩器第一股”。
在倍輕鬆的官網,倍輕鬆董事長馬學軍稱公司使命是“做對人類健康有影響力的事”,願景頗為宏大。只看概念的話,倍健康同時踩中了健康和科技兩個風口,屬於當前資本市場熱捧的對象。
但這可能只是概念。
倍輕鬆的主要產品
儘管倍輕鬆衝刺的是科創板,但其“底色”更多是傳統的消費品企業。根據招股書,倍輕鬆主要經營自有品牌“breo”與“倍輕鬆”系列產品,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提供ODM定製產品。前一項業務為倍輕鬆貢獻了超過90%的營業收入,其中眼部、頸部、頭部及頭皮四大類智能便攜按摩器是撐起這塊業務的主力。
在“賣按摩器”這件事上,倍輕鬆採用委託加工為主、自主生產為輔的“輕資產”模式生產產品,並通過直銷、經銷渠道把貨賣給C端。這是個相對簡單的商業模型,但倍輕鬆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卻一點也不少。
倍輕鬆產品生產以委託加工為主,圖源:招股書
從大面上看,倍輕鬆的增長瓶頸逐漸顯露。營收方面,2017年-2019年倍輕鬆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7億元、5.08億元、6.94億元,增速為42.3%和36.6%,放緩趨勢明顯;扣非淨利潤則分別為1969.65萬元、4343.01萬元、5219.93萬元,淨利率明顯低於60%左右的毛利率。
2020年上半年,倍輕鬆的營收為3.3億元,扣非淨利潤為789.74萬元,淨利率下滑明顯。只看2020年上半年的話,疫情是倍輕鬆利潤壓力的主要來源。
倍輕鬆的銷售模式以線下直銷為主(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來自線下直營店的收入佔公司合併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38%、29.89%、30.71%和16.37%),由於線下店租、人力成本等固定支出的存在,疫情對倍輕鬆利潤的衝擊可想而知。
和許多原本倚重線下的公司一樣,倍輕鬆紓解壓力的方式是進一步走向線上。按照理想狀態,隨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線上拓展逐漸走通,“渡劫”成功的企業應該獲得更強的生命力,但倍輕鬆並不適用於“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劇本,因為疫情只是其面對的諸多問題之一。
科技成分存疑,銷售費用高企儘管倍輕鬆的自我定位是“高新技術企業”,但其技術研發投入遠不及在銷售方面的投入,這讓其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營銷驅動型公司,而不是靠技術實力形成競爭壁壘。
在財務投入上,2017年-2019年倍輕鬆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866.14萬元、2557.8萬元、4065.67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22%、5.04%、5.86%,三年研發費用合計不足億元。
相較之下,倍輕鬆在同期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29億元、1.83億元、2.87億元,合計5.99億元,7倍於研發支出,且銷售費用率呈現出了明顯增長趨勢。
在人員構成上,截止2020年6月末,倍輕鬆的832名員工中七成為銷售人員,研發人員僅有70名。令外界感到費解的是,倍輕鬆的“核心技術人員”最高學歷是本科,其中馬學軍本人的學歷僅為職高。根據招股書中的簡歷信息,馬學軍此前的職業經歷集中在銷售領域,未有技術研發方面的經驗,這讓倍輕鬆的技術能力很難有充分説服力。
倍輕鬆的核心技術人員
科技“濃度”不足導致的問題是產品門檻較低,擁有供應鏈資源的企業也能做出類似的產品(小米有品、京東京造等均已入局便攜按摩器領域)。當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的突圍方式只能是加大營銷投入,但花錢越多、開拓的渠道越多,倍輕鬆的週轉壓力也會更大。
存貨週轉趨緩、壞賬壓力難解存貨週轉是判斷一個消費品企業經營效率的重要指標。如何快速把倉庫裏的產品變成現金,考驗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對供需平衡的精準把握,而倍輕鬆在這方面的表現不算好看。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倍輕鬆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4700.84萬元、7379.7萬元、1.03億元和1.04億元,佔報告期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近30%;其存貨週轉率為3.7、3.41、2.94和1.28,呈現逐年降低趨勢。這些堆積的存貨不僅影響着倍輕鬆的變現能力,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減值風險。
根據招股書,在報告期各期,存貨跌價給倍輕鬆造成了34萬元、255萬元、180萬元和203萬元的損失。與此同時,應收帳款的增加又進一步對倍輕鬆的現金週轉造成壓力。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倍輕鬆的應收賬款餘額分別為3566.09萬元、5476.00萬元、8529.87 萬元和5340.78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例為9.98%、10.78%、12.29%和16.2%,體量明顯增加。對此,倍輕鬆的説法是“銷售規模持續擴大所致”,這樣的解釋顯然缺乏説服力。
營收增長放緩,應收帳款的佔比卻在增加,此消彼長反映的是:倍輕鬆的業績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賒銷的結果。雖然賒銷能擴大產品銷路,但也會影響現金週轉,同時埋下了壞賬的風險。
事實上,倍輕鬆的壞賬問題一直都沒能解決。2018年,倍輕鬆的壞賬損失為632.79萬元,同比大增199.86%;2019年,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倍輕鬆將壞賬損失列為“信用減值損失”,該年信用減值損失為255.42萬元,風險依然難以忽視。
總結來看,倍輕鬆如今面對着這樣的局面:產品未形成強大壁壘,業績增長更多依靠加碼銷售能力、出讓議價權來實現,但存貨和壞賬造成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當有供應鏈資源,同時“自帶流量”的企業入局便捷按摩器領域,倍輕鬆未來的增長壓力只增不減。IPO募資究竟是為倍輕鬆換來“第二增長曲線”,還是隻是緩兵之計,一切都有待倍輕鬆給出答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