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轉正,同比增長3.1%。在重重壓力之下,國內消費經受住了疫情衝擊,呈現回升勢頭,積極變化明顯增多。其中,新型消費成為消費領域一大亮點。
專家認為,儘管消費恢復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但我國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模式創新的趨勢不會改變,應更加精準地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進一步促進新型消費發展。
線上線下深化融合
上半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企穩回升,展現復甦態勢。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5萬億元,增長5.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9%,較去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
“近年來,以網絡零售等為代表的新型消費蓬勃發展,成為消費增長新引擎。”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
看品類,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速較快。根據商務大數據監測,上半年,露營天幕、便攜桌椅牀、滑雪裝備銷售額分別增長331.8%、123.1%和72.7%;節能中央空調、節能冷櫃、節能熱水器銷售額分別增長124.0%、33.8%和27.2%。
看區域,農村網絡零售市場持續恢復。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9759.3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8904.4億元,增長3.6%。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506.7億元,同比增長11.2%。
看業態,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有序健康發展,拓展了數字生活新服務。上半年,商務大數據重點監測的電商平台累計直播場次數超6000萬場,累計觀看超5170億人次。
“隨着各領域數字化進程提速,線上線下消費深化融合,釋放出內需修復共振新紅利。”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認為,新型消費促進產供銷有機銜接,創造了新職業崗位和新就業機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鄒藴涵表示,新型消費能有效激發新需求,由於居民就業、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創新性新供給能更好激發消費潛力,新型消費突破了過往的消費體驗,成為消費增長的新動力。
“當前,供給體系難以滿足需求升級要求,是制約我國消費潛力釋放的關鍵問題。”鄒藴涵認為,新型消費在推動供給升級、增強供需適配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國務院辦公廳4月份印發的《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促進新型消費。
“新型消費正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表示。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型消費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建成並開通5G基站185.4萬個,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4億户家庭的能力。
由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支撐的新型消費,對上半年我國應對疫情衝擊並實現穩增長髮揮了積極作用。在科技賦能和消費升級驅動下,依託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型消費能夠更好滿足供需兩側的高效對接。同時,新型消費帶來的物流快遞高效暢通,能夠有效降低損耗成本,增強消費便利性。
“近期,從中央到地方持續加碼發力新型消費。”朱克力表示,各地推進新型消費有不少亮點。例如,引導市場主體圍繞用户新需求,積極推廣預製菜等新品類,規範發展露營經濟及“雲健身”等新場景,普及綠色健康消費新理念,持續開發新產品、培育新模式,不斷推動新型消費升級發展。
鄒藴涵認為,目前一線城市及熱點二線城市的新型消費發展呈現出“三大支柱”加快形成的新特點:一是加快形成推動消費端的數字化、互聯網化和大數據化進程的新型基礎設施;二是加快形成能夠更好迎合新型消費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多元化供給體系;三是加快形成能夠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寬鬆開放、激勵有效的制度環境。
加快釋放新型消費潛力
展望下半年消費市場前景,多位專家認為,應多措並舉,為新型消費發展持續破障礙、通堵點。
“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重點任務,要落腳在築基礎、補短板、優治理等方面。”鄒藴涵表示,既要在優化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上下功夫,也要抓緊推進數字消費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進程。通過創新數字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數字消費標準管理體系、加快打造一批數字消費品牌等舉措補齊短板,強化數字消費領域綜合協同治理。
陳麗芬表示,應健全智慧物流和無接觸配送體系建設,佈局智能快件箱、社區O2O等終端設施,探索發展智慧超市、無人店、可穿戴設備等,豐富數字化場景。同時,梯度推進大城市、中小城市、城市社區、鄉鎮商貿中心等網絡節點的新型消費發展。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強大城市和城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此外,鼓勵建立支撐新型消費的服務標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規範行業發展。
朱克力認為,要加大對新型消費的政策支持,強化財政支持,優化金融服務,完善勞動保障。要協同好新型消費發展與商務流通領域轉型、傳統商業企業數智化改造與跨界融合,聯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深度融合。(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