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張 博
去年以來,不少基金公司開啓“直播帶貨”模式,受到諸多投資者追捧。不過,基金直播業務存在邊界不清、合規內控環節需要進一步強化等問題。
5月27日,中國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佈《公募基金直播業務專題討論會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提出要以投資者教育為初心,做好投資者長期投資引導工作,合規開展公募基金直播業務。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紀要》主要強調基金直播的合理、合法推介,防止投資者受基金直播誤導性推介而造成投資損失。”
基金直播受追捧
構建便捷、高效通道
去年以來,“直播帶貨”持續火爆。在“萬物皆可直播”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也紛紛下場,開啓了“直播帶貨”模式。
“一方面,疫情的影響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給‘直播帶貨’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大的環境;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平台,尤其是短視頻平台和直播平台,為直播帶貨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基於此,‘直播帶貨’變得持續火爆,甚至進入了全民直播帶貨的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目前,基金直播已成為眾多基民補充理財知識的優選方式之一。支付寶理財平台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假期的直播觀看人次同比上漲超10倍。在除夕夜當天,有超60萬人在支付寶觀看理財直播。
《證券日報》記者在支付寶理財直播頻道搜索發現,多數基金直播的累計觀看量都達到萬次以上,最高者甚至達到了70萬次。可見當下理財直播受到了不少投資者的追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潮的營銷方式,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和認可。公募基金作為大眾熟知的理財產品,受眾面非常廣,選擇直播營銷也是順應當下市場潮流,既能提高產品銷售業績,又能打響個人和公司的知名度。
《紀要》指出,基金直播作為一種服務手段,具有覆蓋面廣、觀看便捷、服務高效等優勢,有利於發揮公募基金普惠金融作用,提升行業認可度,提高投資者服務質效。
《紀要》認為,從目前基金直播平台看,直播業務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自身或關聯機構具有基金銷售資格的電商平台,直播內容主要涉及投資者教育、公司品牌宣傳、基金產品推介引流等;二是媒體直播平台,直播內容主要涉及人物訪談、市場分析等;三是渠道直播平台,直播內容主要涉及基金產品路演、渠道客户經理培訓等。
基金直播在公募基金和投資者之間搭建了一條更便捷、高效的通道,但直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引起注意,並得到進一步規範。
“直播是當前營銷零售渠道獲得流量較好的方式,直播的目的是流量,但在獲取流量的過程中,主播可能會有意或無意的踩到監管紅線,搞一些噱頭,做一些出格的事,甚至隨意給出不可能兑現的承諾,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盤和林對記者表示。
《紀要》強調,基金管理人開展直播業務應當體現“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樹立專業可信賴的形象,以投資者教育為初心,做好投資者長期投資引導。
基金直播四大問題
需進一步規範
《紀要》梳理了基金直播存在的四大相關問題,並以直播內容“分層管理”、投資者利益優先為原則提出了建議。
一是直播形式問題。《紀要》建議,直播內容不宜娛樂化,不得與國家相關精神、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同時直播內容涉及基金產品宣傳推介的,應注重體現基金行業專業性,嚴格遵守宣傳推介相關法律法規。
記者注意到,此前中基協就曾有過此類表述。3月初,中基協發佈《關於公募基金行業投教宣傳工作的倡議》提到,“嚴禁娛樂化,不得與國家相關精神、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娛樂性質的相關活動。”
二是直播發放紅包問題。《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大多數基金公司在進行直播的過程中,都會鼓勵用户“點贊”,若達到特定數量,則會發放“寵粉紅包”“紅包雨”等福利。部分直播間還會出現“關注我,搶紅包”的字樣,或通過遊戲、互動答題等方式進行紅包獎勵。
對此,《紀要》建議,一是直播激勵須秉持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堅守依法合規底線;二是發放紅包應以投資者教育為目的,不得與具體基金產品宣傳推介等銷售活動混同;三是紅包價值應適當,不得存在誘導、刺激基金銷售或保有量等傾向;四是發放紅包不得定向用於交易滿減抵扣、費用抵扣、或指定其與單一基金產品掛鈎。
三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問題。《紀要》指出,通過直播宣傳推介基金產品時,須嚴格遵守“禁止向普通投資者主動推介風險等級高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或者服務,禁止向普通投資者主動推介不符合其投資目標的產品或者服務”等規定。
四是合規內控相關問題。《紀要》從六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包括釐清權利義務關係、直播內容審核監督機制、直播人員、基金業績展示、直播內容流轉管控、直播視頻存檔期限等。
而從投資者角度來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衍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選擇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時最好要‘門當户對’,認真瞭解金融產品、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範基金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