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買了葛蘭的中歐醫療 回本需要多久?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最近半年醫療板塊的行情,不用我多説,説多了傷感情。

  尤其是2022年以來,每天一兩個點,還都是綠的,跌得人肝兒顫。

  頗感意外的是,面對連續不斷的下跌,基民們不僅沒有喪失信心,補倉熱情還越發高漲。

  不信你看,在淨值不佳的情況下,這些熱門醫療基金的規模,並沒有明顯下滑: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恰恰相反,明星基金經理葛蘭、趙蓓的產品,規模還在明顯地增長。

  尤其是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根據基金四季報披露的數據,A類份額規模有340.52億元,C類份額有434.53億元,加起來近800億元。

  再加上在管的其他幾隻基金,四季度葛蘭的管理規模一舉突破千億。

  萬萬沒想到,“贖回潮”沒來,來的竟是“補倉潮”。

  在後台評論裏,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留言:

  “買了醫療,虧了30%+。

  “頂不住了,我現在就想知道醫療啥時候能回本。

  那麼今天咱們就翻一下歷史,看看過去醫療基金回本需要多少時間。

  先扔一張表格,這是四隻熱門醫藥的歷史最大回撤(不包括本次)和這次的回撤幅度。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截至上個交易日,葛蘭和吳興武的產品,都已經創下了歷史最大回撤,趙蓓的產品也非常接近了。

  而他們之前的最大回撤,都發生在2018年。

  這一年,全指醫藥指數的走勢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各種利空轟炸之下,指數從當年6月份的11995.02點出發,一路跌到次年1月份的6991.28點。

  下跌時間在半年左右,下跌幅度有41.72%。

  這一年,葛蘭的中歐醫療在7月16日觸頂,當日基金單位淨值1.5520。

  趙蓓、吳興武、侯昊的基金則是均在5月28日觸頂,隨後下跌開啓。

  如果恰好就在它們的高點這天買入,隨後的收益如下: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3個月,6個月,甚至一年後,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需要至少堅持一年多之後,才開始回本,獲得收益。

  三年之後,就是去年的年中,也是本輪下跌前的高點位置。

  事後看是個兑現收益離場的好時候,此後收益又開始收窄。

  高點買入具體回本所需的時間,在下面這張表裏: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四隻基金所需時間從13個月到16個月不等,基本是在一年到一年半這個範圍內。

  不過,僅僅通過下跌幅度來簡單類比是不可取的,因為歷史不會簡單重演。

  每次下跌時的貨幣環境、下跌原因、市場情緒等等,都有很大不同。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下跌開始時的估值水平。

  就相當於,是從多高的位置開始下落,位置越高,下落可能越深,回去所需的時間也可能越多。

  我們以大家最關注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在這兩輪下跌中的高低點為例,在這四個時間節點,行業的市盈率如下: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2022/2/11,不作投資推薦)

  如果只看中證醫療指數,去年的高點沒有18年貴,目前已經下跌到上次的低點附近。

  如果只看全指醫藥指數,去年的高點要貴過18年,目前距離上次的低點也還有空間。

  這裏還要補充一個重要信息,其實醫療基金的持倉主要是在醫療服務行業,你看這張表:

(數據來源:基金四季報,截至2021/12/31,不作投資推薦)

  所以,醫療服務這個細分行業的市盈率位置可能更有參考價值。

  2018年高點位置,醫療服務市盈率為85.04,而去年高點時為128.79,明顯要高出不少。

  而上次大跌的低點位置,醫療服務市盈率為47.79,而上個交易日也就是昨天,市盈率跌到55.02。

  相比上次,雖然仍要貴一些,但也差不太多。

  回顧歷史並不能預測未來,但起碼可以有個大致的印象。

  讓大家在這段難熬的日子裏,不至於太過恐慌。

  經過最近一年中概和醫療的下跌之後,越來越多的朋友親身感受了重倉單一行業的風險,也意識到均衡持倉的重要性。

  選擇均衡持倉,可能無法給你帶來最高的收益;在市場整體回調之時,無法獨善其身;在結構性行情中,還經常“收益對沖”。

  但是它有一個好處,可以避免讓你重倉買在某個熱門行業的高點。

  在大幅回調到來之際,仍然有調整操作的空間,不至於深套後陷入補倉與否的無奈之中。

  補吧,被接連不斷下跌磨去了信心;不補吧,又想早一天回本。

  而且,要吃透一個行業的基本面,把握估值的高低點,對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説,都不是件易事。

  2012、13年,由於“塑化劑事件”和“限制三公消費”,貴州茅台股價腰斬,期間大批的槓桿投資者被爆倉。

  2018年,受熊市和集採影響,醫藥板塊跌跌不休,中證醫藥指數最大回撤達41.65%。

  儘管我們知道,市場整體是震盪上行的,好的行業和公司,還會漲回來。

  而且事後看,這兩次也確實都跌出了黃金坑。

  但捫心自問,面對這樣長時間、大幅度的下跌,誰又能完全沉得住氣,不去理會呢?

  或許在看不到希望下跌途中清倉止損,才是更普遍的結果。

  孫子兵法有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我們或許可以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做好相應的應對方案,再出手投資。

  行情好時,適度恐懼;行情差時,適度貪婪。

  不論何時,留個後手,在投資之路上可能就走得更穩當一些。

  (文章來源:天天基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