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監高增持能否拯救上市銀行“四折股價”

張 歆

“席地而坐”的估值,已經令部分上市銀行的董監高忍不住出手。

9月27日晚,浙商銀行公告稱,副行長兼董秘增持公司A股股票28.33萬股。至此,三季度已有11家銀行的高管增持自家股票,淨增持金額超過3300萬元。

董監高們的增持並不令人意外,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是股價持續下跌,觸發上市時承諾的股價穩定措施;二是看好自家銀行發展,認為股價沒有充分反映基本面。兩個原因其實有一個最大的共性,就是價值嚴重低估。

數據顯示,上述11家銀行中,除了2家銀行的股價相對於每股淨資產有10%左右的溢價,其餘銀行均破淨。事實上,很多上市銀行估值呈現“折扣價”:4400餘家A股公司中(剔除不具有可比性的每股淨資產為負數的公司),市淨率排名最低的第1位、第3位、第9位、第10位、第11位、第12位全部是銀行股;此外,有12家銀行的最新市淨率低於0.6倍,其中最低的2家不足0.4倍,也就是投資者無奈調侃的“四折股價”。

那麼,董監高的買入能否拯救銀行股估值呢?

從內在邏輯而言,A股市場是“信心+信息”的市場,高管增持有望促進市場對相關銀行進行更準確的估值。因為,董監高是最瞭解銀行的人,其帶頭增持,展示了對於銀行目前價值和未來成長的良好判斷。同時,由於成本、專業知識等原因,個人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半徑較長,董監高“身體力行”的增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簡化投資者判斷,幫助投資者更便捷地瞭解銀行估值水平的合理性。

當然,僅僅依靠高管們增持是不可能徹底逆轉銀行股估值頹勢的。高管增持更重要的是提醒市場估值的偏離度,同時表明與投資者休慼與共的態度,激發投資者信心。實際上,董監高除了增持,還需要解決真正制約銀行股估值的因素。

過去,投資者願意為銀行股相對較高的估值買單,更多的是因為在景氣週期中看到了銀行業“躺賺”的空間,或者説是信貸業務順週期的高回報率。如今,科技創新和抗週期成為主流投資理念,銀行股估值的下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銀行股的低估值,是市場對預期的判斷,只是在程度上確實涉嫌過度反應。

也就是説,破解“四折股價”,銀行董監高真正要做的是讓銀行與經濟結構調整更好的結合。無論是對公業務端的積極戰略轉型,還是零售業務端(包含小微業務)對支持“雙循環”的全力以赴,乃至投資端通過理財子公司最大限度貼近科技創新,以及內部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真正契合經濟的脈動提供金融服務,銀行股的估值才能王者歸來。當然,對於董監高個體的努力,市場也大概率報之以善意,畢竟,增持行為體現了董監高的擔當,也將觸發其對於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1 字。

轉載請註明: 董監高增持能否拯救上市銀行“四折股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