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今年以來,註冊制的紅利尚未結束之時,原本科創板擬上市的企業中就已經有數十家宣佈撤回IPO申請。科創板去泡沫的背景下,為IPO早早做起準備的青雲科技(QingCloud),作為新一家雲計算科技股,正努力交出一份滿意成績單。
據青雲科技(下稱“青雲”)提交的招股説明書顯示,由於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及研發支出較大,目前尚未實現盈利,且預計公司經營會持續產生大量開支。
在其他動輒千億投入的雲計算大廠面前,青雲顯得有點“小巫見大巫”,這也讓青雲上市之後的盈利性話題成為持續關注的焦點。
而在上市當天,青雲科技CEO黃允松與雷鋒網在內的多家媒體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關於盈利性這個話題,黃允松的回答顯得較為自信。其中關鍵一點在於,“青雲不存在服務器成本疊加導致的盈利問題”。換言之,青雲沒有投入大量成本在IDC、數據中心等重資產上。
在人力成本方面,可以説也相對比較“集約”。據瞭解,青雲現在團隊在600人左右。2019年度,青雲三位聯合創始人的薪酬是50-65萬。就連黃允松也苦笑,“青雲給員工開出的工資可能也是同行業內比較低的了。”
至於掛牌上市後做什麼,黃允松提及了三個方面:一是商業組織要擴張,以北上廣深為核心,逐漸覆蓋到二三線城市;二是關注行業創新,而不再僅僅是技術創新,預計明年成立一個Industry Business Institute,進行行業研究和輸出成果;三是會更加開放開源,堅持9年以來的路線,連接和創新產業鏈。
2020年9月4日,青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過會。今年2月完成證監會註冊。
2021年3月16日,青雲正式掛牌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688316”。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約7.64億元。
青雲科技發行價為63.7元/股,開盤價為76元/股。開盤後,青雲科技股價迅速超過80元/股,較發行價漲幅超30%,公司市值達到約40億元。
招股書顯示,
青雲主營業務為兩類:雲產品和雲服務。2017、2018、2019年度,公司營收合計分別為2.39億元、2.82億元、3.77億(人民幣,下同);其中,雲產品板塊營收分別為1.25億元、1.59億元、2.46億元;雲服務板塊營收分別為1.14億元、1.22億元、1.30億元。(2017-2019年度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6.96%)
雲產品方面,主要包括超融合系統、軟件定義存儲產品、雲平台及戰略軟件、服務及其他。其中,超融合系統營收在近年來呈高速增長,其佔比在2019年度達到了63.50%;而軟件定義存儲產品營收增速也較快,其佔比在2019年度達到了7.46%。
雲服務方面,主要包括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應用平台服務。其中,基礎資源與架構服務受公有云競爭影響,2017、2018、2019年度營收維穩,均在1億元左右;應用平台服務分別為1285萬元、1758萬元、2076萬元。
淨虧損方面,2017、2018、2019年度分別為9648萬元、1.49億元和1.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分別為5361萬元、1.27億元和1.39億元。儘管經營層面淨虧損率有所收窄,但虧損規模仍相對較大。
研發投入方面,2017、2018、2019年度分別為3067萬元、6427萬元、6954萬元,分別佔營收的12.82%、22.82%、18.45%。
從行業上看,青雲營收主要來自銀行、保險、能源、交通四大核心行業,並在製造、企業服務、公共事業、教育、醫療等行業不斷拓展市場份額。
如何與高手過招?
翻看青雲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2012-2014年:主攻公有云技術與服務,2013年正式上線公有云平台,在早期中國公有云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2015-2016年:將核心技術從公有云服務中解耦併產品化,形成可獨立交付的雲產品,這期間進入了私有云市場,尤其在金融行業獲取一批頭部客户。
2017-2019年:伴隨着傳統企業上雲週期的到來,以及混合雲、多雲逐步成為需求趨勢,一方面加大對雲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另一方面將雲服務作為混合雲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實現多元化發展。
2019年以後:面對已到來的IoT、5G等時代趨勢,進一步推進“雲網邊端一體化戰略”,加強各雲產品與雲服務間的融合應用,面向各個行業落地行業級雲計算解決方案。
目前青雲在私有云市場排名已經相對靠前。根據IDC公佈的《中國軟件定義存儲及超融合市場跟蹤研究報告,2019Q4》,超融合方面,2019年青雲在超融合整體市場中份額為 3.4%,位列行業第六。
不過,青雲作為一家雲平台供應商,卻並不拘泥於只提供雲產品。上述提及雲產品主要指私有云,這也讓青雲創立之初在金融銀行等對安全性要求頗高的行業,掘得了第一桶金;在雲服務(公有云)方面包括IaaS、PaaS層面,持續小範圍增長但尚未盈利。2017年,青雲拆除VIE架構考慮迴歸A股上市。
從實際情況來看,雲計算廠商想要在財報數據上做到盈利,其實並不難。因為雲廠商長期以來處於虧損的狀態,往往是對於未來的考量,在投資上不斷追加所致。
可以説,在中國,無論是市場還是投資者對雲計算的投資回報信心在短期內仍會受到影響。
這時就不得不提一下混合雲的概念了,即既能保障私有云的安全、可靠和高性能,也可實現公有云的敏捷、彈性和低成本。
從用户端調研數據來看,RightScale公佈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84%的受訪企業採用了多雲戰略,其中,採用混合雲的企業比例由2018 年的51%提高到2019年的58%。
公有云是大勢所趨,但最近幾年,混合雲已經成為企業IT部署的新常態。
2014年,青雲就推出了公私一體化架構的混合雲,通過雲管平台,統一管理各個異構雲環境,實現公有云與私有云之間的無縫連接與兼容幷蓄。
不過,眾所周知公有云市場三分天下已定,公有云市場拼的不是技術、成本,而是在生態建設方面,如何跟上下游的雲服務商有密切的合作,並通過生態建設制定行業標準。
而黃允松看到的是,在中國,雲計算對傳統IT的滲透率不足10%,基本是個位數,這意味着,超過90%仍是傳統IT,沒有滲透談何競爭。
如今,青雲雖已經積累了不少金融等行業客户,但在混合雲、公有云市場依然會面臨與阿里雲等大廠在產品和價格上的競爭。上市之後,青雲的品牌、產品、技術、銷售等實力,將考驗其能否在更多中大客户市場中穩步擴張。
(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