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全球經濟疫後復甦
作者:潘雙吉(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百年變局加速演變,風險挑戰有增無減,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零和博弈思維和單純追求自身狹隘相對收益的觀念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大行其道。在合作與對抗、多邊與單邊、開放與封閉的較量中,中國發揮着重要引領作用。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以多邊主義為根基,從平等的國家關係出發,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追求互利共贏,為新型經濟全球化鋪路。特別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眾多行業停擺、國際合作遇阻的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為促進全球經濟復甦、盤活地區經濟循環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渠道,為構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發展動能。
“一帶一路”是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球重大公共衞生危機事件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命運與共、攜手並肩、守望相助,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維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健康之路,“一帶一路”成為各國攜手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在國際海運、空運因各國疫情封閉措施而大受影響的情況下,“一帶一路”陸運及時向沿線國家運送防疫物資,促進沿線國家合作應對疫情,發揮了暢通國際物流的積極作用,也為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提供了有力保障。以中歐班列為例,中國海關出台了支持中歐班列發展的十項措施,允許企業自主選擇通關模式,支持開展以鐵路運輸為紐帶的多式聯運業務,支持利用中歐班列開展跨境電商、快件、郵件運輸業務,指導企業運用中歐班列通道化解疫情影響。僅2020年1至5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貨量同比上升28%和32%,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2524噸,有力支持了沿線國家抗擊疫情。
“一帶一路”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疫情期間,匈塞鐵路、中孟帕德瑪大橋、中老鐵路曼邁一號隧道等基建項目成功實現抗疫、復工兩不誤,彰顯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強大生命力。截至2020年9月,中國已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同開展了超過2000個合作項目。2020年前9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9.7%,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837.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31.3億美元,分別佔同期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和完成營業額的55.7%和58.2%。可以説,“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總體繪就佈局的“大寫意”步入精巧細緻的“工筆畫”階段。細繪“一帶一路”的“工筆畫”必將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必將惠及各國更多的普通民眾,也必將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強的動力。
“一帶一路”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一帶一路”倡議與方興未艾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遙相呼應,疫情雖重創了世界經濟,卻使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台、協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得到更廣泛應用。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方式、拓寬合作渠道,通過抗疫物資貿易、醫護及科技人員抗疫經驗交流、遠程醫療、構建公共衞生信息分享和應急管理網絡等方式,合作應對全球疫情,打造出“健康絲綢之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政策協調,分享復工復產經驗,通過聯合發行抗疫特別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通過雲展會、雲洽談、雲簽約等方式挖掘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潛力,打造“數字絲綢之路”。藉助科技的力量,中國海關提出了“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理念,推動與其他國家(地區)海關檢驗檢疫合作再上新台階,將有力促進全球互聯互通。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啓示之一便是,促進互聯互通、堅持開放包容,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1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