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
湖水中心的小島,造型如貝殼、蘑菇、仙人球的樓宇,點綴在曲水流觴和綠茵花草中,與覆蓋着綠植的“8”字形、橢圓形等立體休閒建築交互錯落……
這是正在建設的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獨角獸島,也是成都市實現未來天府新區碳中和的“試驗田”。4月11日,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項目團隊剛完成的天府新區獨角獸島節能設計方案,將提高對一次能源的梯級利用。
國際能源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全球建築行業碳排放佔總量40%,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國家統計局第四次中國經濟普查數據則表明,2013年以來,中國建築業企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生產規模快速增長,承接工作量穩步提高,行業實力明顯提升,中國建築業總產值邁上了二十萬億元大關。
如此大規模的建築業,如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
點綠成金,匠造綠色建築
“我們在設計上進行多項創新。僅通風管道一項,由傳統改為布藝,管道自帶保温層,在輸送冷暖氣過程中可降低空調熱損耗,從而降低排碳量。”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張國昊説。
類似綠色創新設計,在中國建築的施工案例中數不勝數。
杭州慧展科技項目採用先進工藝,在核心筒牆柱大面積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二次裝飾,減少裝飾裝修所依賴的各類資源;世界最大膜結構工程,“水立方”項目建設者巧妙利用內外兩層ETFE膜之間的“空腔”。夏季開“空腔”散熱,冬季閉“空腔”保温,節電30%以上;“水立方”隔壁的冰上運動中心,建設者在冰球場地上方頂板處安裝玻璃幕牆,地面鋪設導光管,將自然光引入室內,每年節電約26000度,相當於一個家庭10年的用電量。
變廢為寶,踐行綠色施工
4月11日,廣州北站安置區項目現場,堆積如山的建築廢渣被粉碎機制成細骨料,與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再通過磚模機壓制成一塊塊灰砂磚。
相關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因新建、拆除、裝修等產生的建築垃圾約15.5億噸至24億噸。“十三五”期間,中國建築先後開展固廢相關省部級、國家級課題研究,形成10餘項技術成果,其中《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動行業綠色建造技術的新發展。如今,中國建築所有項目均開展“四節一環保”綠色施工,餘氣、餘熱、餘壓、餘水、餘料、餘渣基本“吃幹榨淨”。
變廢為寶的同時,中國建築還積極探索改變生產方式,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牽頭成立中國第一個裝配式建築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中國首家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築智慧工廠。
棄碳攬綠,描摹綠色畫卷
人間四月盡芳菲。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烏梁素海,只見水碧天藍,羣鳥翱翔,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
“在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中,中國建築創新出一套‘4233’生態修復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標準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復兩大神器、礦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中國建築烏梁素海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項目經理賈海元説。
波瀾壯闊的綠意,同樣在雄安新區蓬勃煥發。按照“異齡、復層、混交”的種植規律,加上自然生長與人工養護雙重培育的“千年秀林”正茁壯生長。
4年間,中國建築已累計造林32000餘畝,栽植苗木227餘萬株,包括白蠟、銀杏、國槐等100餘個樹種,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色彩動圖如夢如幻。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新區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以科技賦能,中國建築正不斷創造綠色奇蹟。“中國建築將從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高度謀劃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路徑,加強科技創新,主動作為,在堅持生態優先中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做出央企應有貢獻。”中國建築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表示。(矯陽 陳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