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國有銀行上半年金融科技新看點:“組團”搭建雄安區塊鏈系統 “數字人民幣部”首登場
記者 邢 萌 見習記者 張 博
現今,國有大行普遍將金融科技上升至戰略高度,已是大勢所趨。如郵儲銀行戰略目標提出“以金融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不難看出,這個“最年輕”的國有大行對金融科技抱有極高的期待。
六大國有銀行(以下簡稱“六大行”)對金融科技相關的投入,在銀行業中處於無可撼動的地位。資金投入方面,2021年上半年,郵儲銀行信息科技投入52億元,佔營收比重達3.3%;而2020年,六大行信息科技投入超950億元,接近銀行業信息科技總投入的一半。人員投入方面,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建設銀行金融科技人員高達1.4萬人,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相關人員超4000人。
此外,數字人民幣成為一大亮點。建設銀行等4家大行均搶抓數字人民幣先發優勢。建設銀行開立數字錢包數量超800萬個;工商銀行則與46家商業銀行同業合作,共同打造全場景生態體系;郵儲銀行增設總行一級部門,即數字人民幣部。
兩大行制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
六大行齊發力區塊鏈
在業務高度同質化的情況下,金融科技將成為國有大行維持頭部優勢的一大利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是金融科技領域的頭號“玩家”。去年,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投入規模上居銀行業首位,約240億元,同比增長45%;建設銀行以220億元的資金投入居第二位,同比增速超25%。今年上半年,兩家大行繼續提出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先行優勢。
在前瞻科技的佈局上,區塊鏈成為重要一環。今年的半年報顯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均重點提及參與雄安新區區塊鏈建設。具體來看,中國銀行與雄安新區區塊鏈實驗室合作打造區塊鏈平台,並用於新區工程項目財政資金支付;交通銀行成功對接雄安新區建設資金及工人工資支付區塊鏈,實現建設資金的穿透式管理;郵儲銀行搭建雄安新區建設資金、非税收入和電子票據區塊鏈網絡,實現財政、管委會、郵儲銀行三方節點互聯,助力雄安智能城市建設。另據瞭解,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也加入到了上述中國銀行參與的“區塊鏈平台為雄安新區資金管理區塊鏈信息系統”建設中。
“該系統充分發揮了區塊鏈優勢,保障了雄安質量、廉潔雄安建設,是項目資金支付的重大創新。”雄安新區區塊鏈實驗室副主任李軍表示,系統通過建立自業主單位到勞務工人的完整支付鏈條,採用智能合約的穿透式支付工資,切實保護了農民工權益。據統計,該系統累計撥付資金超過100億元,涵蓋160餘個重點項目,服務1200餘家參建企業,惠及建設者超過4萬人次,資金撥付效率提升60%。
此外,國有大行在區塊鏈技術自主創新、應用場景等也多見亮點。如工商銀行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塊鏈平台,融合150餘項技術突破,業界率先實現區塊鏈與多方安全計算技術的融合應用,助力跨機構數據安全使用;建設銀行在貿易融資、跨境支付、智慧政務、住房租賃等12個業務領域落地了30餘個區塊鏈應用場景;農業銀行在區塊鏈技術應用方面,推動司法存證、電子合約等場景的應用。
“區塊鏈公開透明、難以篡改等技術特點,較為契合銀行的業務需求。”深圳市信息服務業區塊鏈協會會長鄭定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傳統銀行業務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六大行均看重區塊鏈佈局,希望藉助區塊鏈技術來升級銀行系統。
數字人民幣交易活躍
郵儲銀行增設新部門
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人民幣體現了科技帶給金融的強大驅動力。記者發現,建設銀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在半年報或業績説明會上多次提及了數字人民幣相關情況。總體來看,數字人民幣在覆蓋範圍、用户羣體、參與機構等方面不斷擴圍,推進構建生態圈的同時,向更多新應用場景進行積極探索。
在數字人民幣推廣方面,各行成果顯著。具體來看,截至6月末,建設銀行累計開户個人錢包超723萬個,對公錢包119萬餘個,累計交易筆數2845萬餘筆,交易金額約189億元;工商銀行累計開户個人錢包超過463萬個,對公錢包132萬個,簽約數字人民幣交易商户18萬個,交易金額超過5億元;交通銀行落地場景達13萬個,開立了個人數字錢包將近116萬個,法人錢包13萬個,累計交易金額達到25億元,交易筆數達630萬筆。
“六大行作為指定運營機構,具有良好的組織架構、技術實力與廣泛客羣基礎。”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些銀行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數字人民幣試點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進展,進一步拓展數字人民幣試點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構建數字人民幣生態方面,郵儲銀行披露增設數字人民幣部總行一級部門,踐行數字人民幣國家戰略,提高數字人民幣服務輸出能力,建立開放共享、形態多樣的數字人民幣生態圈;工商銀行則透露了與46家商業銀行同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數字人民幣全場景生態體系。
針對數字人民幣後續場景探索,建設銀行表示將探索新技術,加大在智能合約、硬件錢包、雙離線支付等方面的應用;交通銀行稱將運用智能合約進一步豐富場景,提高含金量等。
“智能合約的合理運用將大大促進數字人民幣業務模式的創新。”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重大項目評審專家、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首席數字經濟學家陳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人民幣通過智能合約具有可編程性,使數字人民幣在合規的前提下,根據交易雙方商定的條件、靈活用於多種環境和關係。
“數字人民幣後續要豐富場景,首先,要做到的是便捷性,只有便捷,這種新型支付方式才會獲得市場青睞,才會去適配更多場景;同時,要堅持免除手續費、可控匿名性等原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事實上,隨着數字人民幣試點逐步深入,不少非指定運營機構通過與六大行合作等方式也加入到推廣行列,共同構建數字人民幣生態圈。例如,上海銀行合作的指定運營機構是交通銀行;西安銀行合作的對象則是農業銀行。
陳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越來越多的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加速入局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將為數字人民幣試點推進提供更多的測試場景,將促使各地區數字人民幣的發行與清算效率進一步優化。
“大量非指定運營機構介入數字人民幣,是想重塑當前支付體系,抓住機遇,獲取未來支付端口流量。”盤和林認為,對於金融業,支付端口是必爭之地,因為金融最廣泛的應用就是支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