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完成測試 相關項目或將納入正常金融監管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財聯社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近日,工商銀行的“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中國銀行的“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百信銀行的“AIBank Inside產品”、“百行徵信信用普惠服務”等多個項目完成測試,成為首批完成測試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

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創新應用出爐,是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重要一步,表明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作從試點階段邁入了常態化階段。

首批完成測試的項目中,工商銀行的“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百信銀行的“AIBank Inside產品”為北京市金融科技監管試點的首批項目,中國銀行的“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項目為北京試點的第二批項目。而“百行徵信信用普惠服務”則為深圳試點的首批項目。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公開表示,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已經百花齊放,也存在一些風險隱患,因此,我國的創新監管工具設計初衷是規範引導金融科技創新,選入試點的機構主體必須是持牌機構,這些機構的相關產品在完成測試後,就不再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產品來監管,而是納入正常的金融監管。

有業內人士認為,本次首批創新項目完成測試,是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機制落地實施的重要一步。這表明,通過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能夠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創新與安全的平衡,提升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推動金融科技的守正創新。

以“百行徵信信用普惠服務”項目為例,該項目由深圳市福田區政府與百行徵信聯合建設,在深圳市福田區政務服務信用審批系統上線,藉助機器學習、大數據等多種新興信息技術,把信用信息嵌入政務服務審批流程,通過“信用+秒批”“信用+容缺”“信用+承諾”三種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羣眾少跑腿”,提升各項事項的辦理效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王志誠副教授認為,充分發揮徵信機構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數據和經驗優勢,通過“徵信+政務”新型模式,將信用的理念深深植入到日常辦事場景中,有助於充分發揮誠信價值,對推動守信具有正面激勵作用,達到信息主體和政府等多方共贏的目的,有效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目前全國共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雄安、成都、重慶、蘇州等9個地區正在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各地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試點項目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夯實金融安全基礎、防範金融風險等方面有所成效。

據深圳人行透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已建立了涵蓋創新應用事前、事中、事後全生命週期安全管理機制。其中,事前做好業務合規和技術安全的審慎把關,督促測試機構建立健全風險內控制度和相關處置機制,確保金融科技創新風險可控;事中運用數字化監管手段持續動態監測創新應用運行狀況,做好金融科技應用風險態勢感知,一旦發生風險,及時啓動應急預案,發揮風險聯防聯控機制作用,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事後從創新價值、服務質量、合法合規、數據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對創新應用進行綜合評價,防止創新風險外溢。

此外,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下一步監管層應按照“成熟一個,測試一個”原則,經過嚴格測試,逐步推動試點項目完成測試,推動創新項目在更大範圍內發揮積極作用,助力數字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小微和民營企業,提升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的效能。同時,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建議推出支持綠色金融創新的監管工具,加快推動綠色金融科技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8 字。

轉載請註明: 破冰!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完成測試 相關項目或將納入正常金融監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