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落幕。
文 | 華商韜略 耿康祁
龍頭企業流年不利,裁員、砍項目成了新常態;中小企業壞消息不斷,爆雷的、倒掉的,一波接一波。
中國互聯網的好日子,真的到頭了嗎?
【走向瘋狂】
1999年,一沒名校背景、二沒技術實力,但夢想很大的馬雲,因公司現金流面臨斷裂,來到硅谷尋求融資。
但美國人不相信開口就要200萬美元的馬雲,他被拒絕了37次。
好在當時的互聯網還在“高燒”中,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最終給了馬雲“信任票”,投給他一筆遠超預計的錢:2000萬美元。
15年後,馬雲帶着阿里巴巴在紐約納斯達克上市。一舉打破全球上市企業融資紀錄,併成為第一家市值破2000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那一天,馬雲登頂中國首富;孫正義,也進一步夯實了日本首富地位。
中國互聯網行業因此迎來史無前例的高光時刻,並在此後持續高光,新紀錄不斷。
沒過多久,騰訊強勢崛起,與阿里一起登頂全球市值前10強,雙雙創下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新紀錄。
老一代互聯網大公司養成巨頭之時,新一代互聯網大公司更來勢洶洶。
到2017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等新一代巨頭快速崛起,幾年時間就超越了十幾年“老人”的企業規模和財富效應。
中國互聯網的關鍵詞,也逐漸從以前的科技詞彙,變成了吃穿住行和菜米油鹽。
無數的VC/PE機構、創業者,湧進社交、電商、出行等各個互聯網賽道。雄心勃勃地夢想成為下一個馬雲、馬化騰,揚言要將每個傳統行業都重做一遍。
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參與競爭的人卻越來越兇猛。夢越做越大,錢越燒越多。
其中的關鍵轉折,是美團崛起背後的“千團大戰”。
2010年,美國Groupon團購網站為中國帶來了新鮮的團購模式。團購,説白了就是幫別人賣貨。
通過網站及APP上的信息聚合和活動優惠,吸引大批量用户,幫助商家進行商品促銷。
但就是這個模式,將電商業務推向吃喝玩樂與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新戰場。
美團是中國第一批上線運營的團購網站,2010年3月4日,它的第一單是原價100元、折後僅50元的葡萄酒團購套餐,賣出了79份。
人人網旗下的糯米網,和成龍耀萊國際影城的一次合作,價值近40元的哈根達斯冰淇淋、兩張電影票、一份爆米花可樂的套餐,僅售30多元。超低價格,吸引了15萬消費者參加,一舉創造當時全球紀錄。
門檻低、流量快,讓各色玩家“下餃子”一樣湧了進來。
一時間,超5000家創業公司捲入混戰。千團大戰,由此成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第一次打響“億元級別”營銷轟炸的事件。
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就算我每年只投1億元,一天也要燒300萬元。我自己一張張往火裏扔,一天都燒不完300萬,所以我得找人來幫我燒。”
中國互聯網也因此跑步進入燒錢爭霸,以及所謂“降維打擊傳統產業”的新時代。
一批批兇猛燒錢、擴張過度、過快的企業最終倒下,幾千家O2O網站平台,最後成了幾個重量級玩家的生死博弈,大量的資金、人才成為炮灰。
“千團大戰”,讓人們開始檢討互聯網的燒錢與擴張模式。
但回頭看,並沒有很多人去認真反思這種模式的弊端,美團這些燒出來的巨頭,帶來的巨大成功效應,反而讓大家更相信贏家通吃的法則,甚至把“燒到最後就會勝利”當成了成功之道。
一個個新的“千團大戰”因此在更多行業上演,而且把戰火從商業蔓延到社會公共乃至公益事業。
2014年的網約車出行之戰,是把燒錢擴張推向高潮的另一場典型戰役。
戰火是從滴滴燃起的。它想到了一個補貼的辦法:如果乘客和出租車司機使用滴滴打車,就可以得到幾元乃至十幾元的補貼。
在補貼政策推出的第一個星期裏,滴滴發掉了一億多元,出行訂單量因此暴漲50倍。不甘心的快的迅速跟進。燒錢大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2014年後的不到三年時間,滴滴、快的、Uber中國、神州優車等7家企業,就募集資金近1800億元。戰事最酣時,滴滴和快的可以每月燒光5億元。
但這一速度,仍然比不上共享單車的瘋狂。
2016年,ofo與摩拜,成了互聯網創業的耀眼新星,吸引一大批資本混戰其中。
到2017年,ofo與摩拜的融資額就分別達到了6億、9億美元,整個行業已血流成海,以至於人們開玩笑:共享單車的顏色已經不夠用了。
但普通人都知道,在這些企業很難活下去,更難賺到錢之時。已經是龍頭老大的ofo與摩拜依然狂飆猛進,並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2017年3月起,ofo月投放超三百萬輛小黃車。耗費的人力物力成本,竟達到每月3億美元,維護費用又要2億元。短短三個月,超60億元的真金白銀就被燒個精光!
ofo與摩拜戰鬥還未平息,2018年,新的互聯網燒錢項目又撲面而來了:社區團購。
一時間,湧入行業的玩家竟達上千家,此前還只是提供資金、資源協助新生創業者燒錢戰鬥的互聯網巨頭們,也一個一個地下場,親自操盤讓競爭更加白熱化。
2020年5月,滴滴率先入場,正式組建橙心優選,並且立下“搶奪市場第一”的誓言,向整個社區團購江湖宣戰。
兩個月後,美團推出美團優選。公開消息稱其準備了700億元,到年底實現“千城計劃”。新興巨頭拼多多,則於2020年8月末在武漢孵化多多買菜。
作為拼多多的“頭等大事”,創始人黃崢親自下場督戰團長招募。作為燒錢與補貼專業户的拼多多,在資金和補貼方面甚是兇猛。它換來的,是一個半月就招募團長達8000名。
8月起,拼多多打出了“10億補貼”,採取高補貼拉新、高頻率拜訪、高效率入駐的“三高”戰術,進行市場開拓。只用了64天,多多買菜就在湖北月銷破億。而非互聯網的社區團購企業十薈團、食享會等,全國月銷售額破億都要7個月到1年。
阿里、京東、騰訊、字節等也不甘寂寞,一邊調研一邊佈局。互聯網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眾多的巨頭,對同一個生意如此感興趣。
外界驚呼,一場史無前例的互聯網“全巨頭戰役”,要來了!
而在社區團購之外,另一場燒錢兇猛的互聯網戰鬥,也已進行到慘烈時刻。
2016年,直播元年到來。除了帶火了直播帶貨,也為苦苦掙扎於O2O模式的在線教育行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型。
一大批在線教育玩家和多種教學模式,順勢而生。
比如以VIPKID為代表的在線1V1少兒英語,以猿輔導、好未來集團旗下的學而思為代表的K12網校,以火花思維為代表的在線啓蒙課,面向中小學生拍照解題的作業幫,以及以新東方、高途為代表的大班課等。
2019年,騰訊、高瓴、紅杉資本和軟銀等頂級資本,集體湧入賽道。猿輔導、作業幫相繼完成10億美元的高額融資,創下在線教育行業之最。
彼時,在線教育市場尚無領頭羊。財大氣粗又氣勢洶洶的一眾玩家,爭的就是霸主。
2019年暑假開始前的2個月,猿輔導、作業幫等率先出招,提前推出49元的低價暑期課。猿輔導尤其激進,一個假期的招生投入近5億元,佔當時行業總投入的六分之一。
這次“奇襲珍珠港”的決策,讓過去六年獲得1.5億用户的猿輔導,在不到12個月內飆升至4億用户。猿輔導營收也暴增一倍,達到近40億元。
諸多老牌機構坐不住了,立馬決定反擊。2019年秋天,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宣稱:“要用20億元的戰略性虧損,拖住對手!”
2020年初,在“停課不停學”號召下,不到20%滲透率的在線教育市場,變成了100%。
這些做教育的,沒有一家再敢用“慢條斯理”的方式參戰。
49元的暑期課,變為9元、3元的“骨折價”。更有甚者,直接推出0元課程,報名就送大米和花生油。
廣告領域,更是殺昏了頭、殺紅了眼!
僅10個月,三家知名機構光打廣告,就燒盡了100億。
2020Q2,高途銷售費用高達12.05億元,直接翻了五倍;猿輔導,一句“4億人在用的猿輔導”的廣告詞,就花費3000萬元!
這些教育機構,用一發發真金白銀裝填的炮彈,轟炸着所有人的眼球。
從電梯、地鐵、綜藝、朋友圈,到日活破6億的抖音,幾乎無孔不入。
2021年春晚開播前,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被猿輔導、學而思網校等7個在線教育品牌廣告霸佔。
從崛起到混戰時代到來,整個互聯網創業在野蠻增長中,越來越脱離商業本質與經濟現實。內卷的廣告,也逐漸變得無所不用其極。
抖音上,夫妻因為沒給孩子買低價課,而大吵一架的廣告隨處可見;“20天提高30分”、“學完這門課,保底985”的話術,也不斷被曝光。
四家在線教育公司,請同一位演員,分別扮演數學教師、英語教師宣傳自家品牌的虛假廣告,更讓整個行業淪為笑柄。
販賣焦慮、製造衝突、虛假宣傳,成為在線教育的“三宗罪”。
高途集團董事長、CEO陳向東,曾在公司會議上直言:“我們總是説在做教育,但所有會議談的都是流量。(現在)才猛然醒悟,今天做的事情是法律層面嚴厲禁止的”。
這番醒悟,正是“監管”大錘敲擊出來的。
【重錘落下】
2017年10月,現金流即將斷裂的戴威,親赴日本面見孫正義,尋求融資。
只差一步,戴威就説服了孫正義。但軟銀的財務團隊指出了風險,理由是“數字不會説謊”。彼時,ofo應付用户押金40億元,而現金及等價物只有23億元。
被軟銀拋棄、又和滴滴鬧翻的戴威,仍一意孤行拒絕和摩拜合併,妄圖以逼退摩拜來結束戰爭,並獲得最後的全勝。
最終,摩拜是退了,但ofo並沒有勝利。
2018年4月,美團宣佈收購摩拜,並以強大財力親自下場迎戰ofo。
3個月後,支撐不下去的戴威請求已經鬧翻的滴滴收購自己。但滴滴已經孵化了青桔單車,此時的ofo已毫無價值。
最後的希望破滅了,ofo的神話成了笑話。
突然坍塌的大廈,將投資人、供應商、用户一起埋葬。時至今日,仍有約1600萬用户的押金不能退還。而這一場瘋狂帶來的損失,遠不只是資本和創業者的成敗本身。
一篇報道指出,2017年各種共享單車預計投放總量近2000萬輛,它們報廢之後,會產生近30萬噸廢金屬,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人們對互聯網的看法與感情,也因此變了模樣。
此前,共享單車曾與高速鐵路、掃碼支付、網絡購物一起被列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都市人羣對這一極大方便了短途出行的發明,報以歡迎和讚許。
但隨着經被念歪了,好事變成了壞事,人們對資本和互聯網也開始多了厭惡心態。
如果説共享單車的大敗局,是脱離了商業本質,最終被商業規則報復。接下來,則是政策和整個社會開始對互聯網的野蠻生長,尤其是對公共利益的傷害開始説“不”。
“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2020年12月11日,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文,對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如是評論。
這無異於一盆涼水,直衝頭頂而下。
12月22日下午,市場監管總局對社區團購提出“九不得”要求。對商品的分銷模式、價格等做出明確規定,某種程度上終止了價格戰的可行性。
不得不收斂的互聯網,沒了肆意燒錢的魔術道具,如同“自斷一臂”。全國性的大撤退,開始上演。
2021年7月,創業公司同程生活“崩盤”;8月21日,十薈團宣佈關停全國21個城市圈業務,並於2022年3月關停全國業務。
隨後,橙心優選被曝關停,京東孵化的京喜拼拼大範圍收縮。
巨頭剛下場時,社區團購還被稱之為“又一萬億規模的市場藍海”。如今,風口上的豬紛紛墜落,連這場風都變得冷颼颼。
人們感嘆,曾經打着草根創業、改變商業世界旗號的互聯網,怎麼從自由創新的屠龍勇士,變為了只會燒錢的惡龍。
難道就任由互聯網在惡龍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嗎?
一個網友的評論,一語道破:説到底還是兩個字:“監管”。
監管之錘,很快就落下了。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雙減正式落地,曾經的明星賽道一夜墜落。
上市的在線教育公司股價,絕大部分較其歷史最高點大跌90%以上。
業務緊縮、人員鋭減、校區關停……成為頭部教培機構的唯一選擇。資本大規模撤退,行業融資總額縮水近7成。
精鋭教育、巨人教育等昔日明星教培機構,則以“爆雷”謝幕。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在其飯否主頁上引用道: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裏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裏最好的一年。
這話對於互聯網的無序擴張而言,一點也不差。
2021年10月8日,美團因“二選一”問題,被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億元,相當於2020年營收的3%。
就在半年前,阿里巴巴同樣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款182億元,是其年營收的4%。
從反壟斷到信息安全,從互聯網巨頭到其涉及的各個賽道。強力出手的監管,以雷霆之力,整治無序擴張。
冷靜下來的互聯網平台經濟,也一夜入寒冬。
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信通院發佈研究報告顯示,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總市值為17.8萬億元。
到2022年,這一數值只剩下9.9萬億元,縮水近一半。
互聯網大公司,無一逃脱股價持續下跌的噩夢。中概股股民一路抄底,一路失望。
3月23日,騰訊發佈2021年Q4和全年業績報告。Q4騰訊淨利潤同比下降25%,全年利潤則為近十年來增幅最低。
對於業績,馬化騰自嘲道:“和我的腰椎間盤一樣,不那麼突出了。”
業務下滑之下,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不斷傳來,互聯網從業者人心惶惶。咖啡店裏,從業者話題也從金融、消費、元宇宙等,轉向關心社保、公積金與裁員補償。
關停、爆雷、跑路的互聯網企業,遍地開花。
7月28日,號稱“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每日優鮮,陷入解散傳聞。
早在1月份,盒馬CEO侯毅就在朋友圈,對生鮮電商的前置倉模式發表評論。
“好像一艘撞上冰川的泰坦尼克,大家都知道馬上船要沉了,但是沒有任何辦法。靠價格補貼贏得競爭的時代,結束了。”
儘管每日優鮮否認倒閉,但面對年報“難產”、App無法使用、無法退費等現實,解釋的話語變得徒勞。
7月份以來,曾收穫5億用户的和飛信、第一代電商易趣、母嬰賽道的垂直電商蜜芽等,相繼宣佈關停。
互聯網流量成本越來越貴、行業增長越來越難,昔日巨頭連掙扎都不想了。
成立於2014年的知名教育機構萬門大學,3月份突然跑路。盲目擴張的開課吧,2年燒光11億,公司被曝現金流缺口近1億。
連虧8年的輕鬆到家直接擺爛,於7月官宣爆雷。
滿地爆雷的互聯網,沒人知道誰是下一個,但所有人都知道會有下一個。
2018年,2700多家互聯網行業公司死去。2019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隨後兩年,可死的公司越來越少,到2021年僅有1000多家。
最慘的不是死去一大片,而是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了。
小舟逆流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互聯網的未來,究竟應該飄向哪裏?
【回到現實】
泡沫破裂之後的均值迴歸,往往相當殘酷。但泡沫擠破之後的歸正,卻也可能孕育真正的新寶藏。
互聯網依然有未來,但這個未來,將是立足商業經濟現實,融入產業經濟實體的未來。
事實上,在互聯網的瘋狂破滅之前,各大企業就已經在加速“脱虛向實”。
2018年的騰訊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提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
這意味着騰訊自我定位的變化——它需要從呼風喚雨的前台,轉變成潤物無聲的後台。
利用自身積累的底層技術,幫助企業和組織打造數字基因,完成科技賦能;尊重產業規律,在產業升級這個更大的語境下,扮演水電煤和工具箱的角色。
為了跑好這場“馬拉松”,騰訊於2018年啓動組織架構的“930改革”,以更大活力,積極擁抱產業互聯網,強化產業連接能力。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是過去幾年裏最大的技術進步。在它們面前,擁抱數字化,正成為實體經濟提高生產效率與運營能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
作為製造業大國,對很多國內製造業和零售業的企業來説,問題往往出現在,產品怎麼更好地賣出去,以及生產如何提升效率。
比如電商為各行業帶來極大衝擊,運營生產的數字化迫在眉睫。騰訊的小程序、支付、小店直播等工具,能夠很直接地幫助包括醫院、餐館、服裝店主等各類經營主體,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交易頻次。
作為科技公司,騰訊擁有世界級的雲計算服務、AI機器人等投入積累。足以為製造業的定製化、標準化、規模化,以及低成本、高效率轉型,提供更為完善的解決方案。
2020年,一羣工程師走進了富馳高科在上海的工廠。
他們隸屬於騰訊旗下的優圖AI實驗室,此行是為了幫助這家制造精密零部件的企業,解決生產旺季時人工質檢效率低問題。
為讓質檢自動化,被譽為上海“科技小巨人”的富馳高科,苦尋了七年解決辦法。
而騰訊為富馳高科打造的工業質檢一體機,讓其工作效率提升20倍,且品質更好更穩定,一年更可以節約數千萬元。
除了富馳高科,過去三年裏,騰訊已為寧德時代、三一重工等30多個行業、9000多家合作伙伴,打造了超過400個行業解決方案。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已成為騰訊準備再次領航新浪潮的支點。
早在2017年,商業界就掀起過一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爭論。
當時,一些製造業企業家不太滿意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阿里主動回應,自身屬於“新實體經濟”,顯示出不侷限於虛擬經濟的視野。
馬雲的看法是:實體和虛擬不應該對立起來,二者完美結合才是未來真正的經濟。
他也特別強調了新技術的重要性:“未來的二三十年,機器、雲計算將會做很多東西。”
在阿里奔赴實體經濟的路途中,成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成為了重要的擔綱角色。
2021年6月,長春一汽旗下,一座嶄新的紅旗新能源車工廠落地。這個工廠的特別之處是:造一台新車,只需一分鐘!
秘訣就是,前所未有的自動化率,甚至包括蓄電池、座椅,都採用自動裝配。
但擁有數百萬台自動化設備的麻煩在於,隨便一個電阻、一根導線出了問題,都會引發停產,且很難排查。
一旦發生故障,浪費的每一秒,都是金錢。如果全年發生10次需要三小時維修的故障,就等於1800輛的產能損耗,造成上億經濟損失。
阿里雲與機械工業九院的合作,成為了自動生產的護持:通過物聯網技術研發了一套數據採集與監控平台,可以接入百萬個設備點位。
平台每秒可以採集數據高達千萬次,進而實現對自動化設備的全程監控,甚至能夠預判零部件老化等問題,提前更換和維修。
支持這套網絡的,正是阿里雲軟件系統和算力。
在汽車領域,阿里雲已覆蓋研發、生產、供應鏈和營銷的全部環節,助力70%的汽車主機廠和出行車企上雲。
8月2日,小鵬汽車宣佈中國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扶搖”,在內蒙古烏蘭察布落地。
“扶搖”是基於阿里雲的智能計算平台,算力可達6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60億億次)。它將支持小鵬自動駕駛核心模型的訓練時長,從7天縮至1小時內,大幅提速近170倍。
從一開始處於萌芽階段的“雲計算”家族產品,到2019年獨立研發的神龍架構,支撐起整個淘寶體系的“雙十一”購物節,以每秒峯值處理消息超過25億條、拿下2500億交易額的戰績。
不斷成長的阿里雲,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三、亞洲最大的雲服務商。
2021年,阿里研發投入達到1200多億,因研發規模超千億被稱為“第二個華為”,這促進了雲計算研究成果的大爆發。
在6月13日阿里雲全球峯會上,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宣告,“CIPU將替代CPU成為雲時代的處理核心。”
如果説在電腦上,微軟Windows+Intel堪稱霸主;在手機上,Android/蘋果iOS+ARM成為主導。
那麼在雲計算時代,阿里雲則試圖以自主研發的飛天操作系統+CIPU組合開闢未來。它的遠大目標,就是把上百萬台服務器加以連接,變成一台超級計算機。
過去一個財年,阿里雲計算業務繼續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地位,並實現了阿里雲創立13年來的首次全年盈利。
當我們討論中國傳統制造業,向着智能製造、數字化變革轉型時,其背後都離不開雲計算支持。目前,阿里雲的付費客户數已超400萬,其中包括超過60%的A股上市公司。
洞見產業互聯網大勢的,不僅是騰訊與阿里。京東、美團等巨頭,同樣不遑多讓。
堅持做自營倉儲、自建物流的京東,從一開始就是互聯網世界裏的“另類”。
劉強東曾直言:“我從來沒把京東看做一家虛擬企業,世界上真正活過百年的都是實體企業。”
通過全面的倉配網絡佈局,京東物流在全國建設了43座“亞洲一號”大型智能物流園區,運營約1400個倉庫及超過1700個雲倉。
強大的現代流通網絡,足以保障關乎民生的產業供應鏈穩定。
小時購、京東到家等渠道佈局,讓京東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線下門店更快增長。
江西區域龍頭超市旺中旺,打通小時購業務後,直接推動用户入店流量暴漲,3個月銷售額就增長了8倍多。
2021年9月,王興宣佈美團戰略從“餐飲+平台”升級為“零售+科技”,一年研發投入167億元。
以24小時智慧藥房通過視覺識別、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幫助商家解決24小時藥店經營問題,利用數字化經營分析產品,幫助商家“一鍵選址”等,都是助力實體經濟的具體場景。
經過這一輪泡沫吹起又破碎的瘋狂,互聯網各界,變得更成熟、更實在。
政府的監管,讓無序擴張的互聯網,看清了自身的價值定位,也看到了“流量擴張”的邊界,更確定了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光明未來。
對於資本而言,再將互聯網推向“虛擬高潮”,已經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只有那些專注脱虛向實的互聯網企業和賽道,才是有投資價值的地方。
高瓴創始人兼CEO張磊坦言:產業互聯網時代不同過去,它需要把業務認真做實。投資也不能只是吹大氣球,而是要成為技術創新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催化劑。
馬雲曾説:對企業家來講,未來的30年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是屬於用好互聯網的那些公司。
這些未來,既包括實體經濟企業,也包括互聯網自身。
202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在致股東信中,強調了三個關鍵詞: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
“堅定信心”是堅定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對數字經濟未來的信心,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變追求的信心。只要這些大趨勢是清晰和堅定的,阿里就有信心,就有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就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積極應變”是指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跳出阿里自身的視角,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阿里、感受阿里、理解社會對阿里的期待,並在社會發展的大勢和經濟的大週期中找準阿里的發展路徑。
“做好自己”是指聚焦於自身的核心戰略,不斷提升創造客户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能力,完善阿里與社會的相處和溝通的方式,以自身努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種種不確定性。
三個關鍵詞之下,阿里正在換活法,整個中國互聯網也都在換活法:活得更實在,也活得更紮實。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