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創業定增將完成控制權更替 王牌業務日漸式微
《投資者網》蔡俊
籠罩在第一創業證券(002797.SZ,以下簡稱“第一創業”)身上的股權疑雲,逐漸撥開。
7月23日,公司發佈定增公告,以6元/股發行價,募集資金42億元。參與認購的機構,包括首創集團、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浙商證券等。
經此運作,北京國資委大舉進場公司。之前幾大股東,去年起不斷減持,有序套現。
然而,第一創業的業績,尤其是王牌固定收益業務,在紅海競爭中日漸式微。擺在這家中小券商眼前的難題,是如何重現王牌的輝煌。
春江水暖鴨先知
第一創業歷時多年的股權變動,開始走向終章。
根據公告,公司完成定增後,第一、二大股東首創集團、華熙昕宇所持股權,將變為12.72%、7.74%。而北京首農食品集團、北京國瑞國企改革發展基金,一躍成為第三、四大股東。
企查查資料顯示,兩家北京的新晉股東,均屬地方國資旗下。計入首創集團,北京國資委持股第一創業的比例,至少達到22.7%。
國資進場,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股東們,早有安排,有序撤退。
去年8月,公司二股東華熙昕宇表示,計劃減持第一創業1.05億股。話音未落半年,本月又宣佈,還會以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繼續減持2985.58萬股。
華熙昕宇,為女富豪趙燕打造的的民營投資平台。第一創業定增前,華熙昕宇再度公告,前些年以第一創業股份發行的可交換債券,因債券持有人實施換股,再被動減持3980.9萬股。
還有更早動手的,原公司第三大股東、集體所有制的航民集團,去年5月,就宣佈減持計劃,本月起,還將繼續出售3502.4萬股。
這些套現的股東們,今年都未參與公司定增。經此一役,第一創業由國資主導的股權結構,日漸清晰明朗。
然而,攔在公司眼前的,還有一道歷史舊賬留下的坎。
按照證監會“一參一控”規定,任何企業最多隻能控股一家券商,而公司大股東首創集團已擁有首創證券。因此市場不斷有傳聞稱,首創集團會轉讓第一創業股權。
對此,《投資者網》就此事向公司求證,第一創業回答一切以公告為準,未予明確置評。
“三無”券商
2019年報裏。第一創業罕見地表示,公司存在“三無”: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無任何單獨一方能決定重大事項。
這套説辭,每每被問及大股東是否違反“一參一控”規定時,被拿來反覆應對。不過,這種解釋很難讓投資者信服。
前身為佛山證券的第一創業,2006年被首創集團收購,並更名至今。2008年,券業“一參一控”規定頒佈,礙於手裏有兩張券商牌照,首創集團開始騰挪轉移。
第一步,首創集團向航民集團出售公司13.81%股權,但仍維持相對控股。第二步,邀請女富豪趙燕入局,後者通過華熙昕宇參與增資擴股,成為第一創業的大股東。
解決“一參一控”後,公司開啓上市征程。2015年,第一創業登陸深交所。這家總部設在廣東的券商,出資人為京城大佬,內部高管團隊依然沿用佛山證券的人手。北京的股東們更像是參與了一場成功的財務投資。
變動起源於2017年。當年8月,第一創業接到華熙昕宇的資產重組籌劃通知,公告臨時停牌,公司股權也在重組範圍內。
之後,路透社報道京東金融將作價15億美元,收購第一創業24%股權。報道詳細介紹,參與各方因估值不能達成一致,不能正式敲定交易。儘管不久後,公司公告終止資產重組,也否認京東金融收購,但幾大股東的去意,盡顯無疑。
去年11月,華熙昕宇完成第一階段4126萬股減持,首創集團被動地再度成為第一大股東,也二次觸碰“一參一控”紅線。
本輪定增結果看,北京方面保留這塊券商牌照的意願強烈。解決方式,可以劃轉內部其他平台,或者繼續定增引入新股東。無論哪條路,都可能同歸國資。
王牌業務“光環”逐漸黯淡
第一創業曾引以為豪的王牌——固定收益業務,也在消沉。
一般券商年報梳理自己的業務線,分為經紀、自營、資產管理、投行等,但第一創業為了突出多年打造的“王牌”,特意拆解組合,單列出固定收益。
根據年報,公司把固收業務的範疇,明確為債券銷售、債券及相關衍生品的交易。實際上,兩個範疇由投行的承銷、自營的投資,拆分而來。
2015年上市前夕,在向機構路演時,第一創業不斷強調固收優勢,如央行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擁有多項債券承銷業務資質。各家研究所報告,每當談及第一創業,固收成了言必提及的亮點。
然而,這個亮點在逐漸暗淡。
2019年報顯示,雖然公司去年固收產品的銷售數量有所上升,但銷售總額卻同比下降2.94%。第一創業認為,固收承銷機構的擴容,對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帶來衝擊。
這邊債券銷售被同行擠壓,那邊債券交易,也驚現大起大落的疑雲。
根據公告,第一創業今年5月淨利潤虧損3585.56萬,但之後6月,相同指標實現6428.37萬元盈利。
扭虧為盈的奧秘,公司沒有透露更多。不過,券商的經紀、資管、投行均以收取服務費為主,是典型的旱澇保收。能對淨利潤產生如此大沖擊的,恐怕只有自營業務。
對此,《投資者網》就5月虧損緣由向公司求證,但對方不願透露更多。
不論怎樣,固定收益從藍海業務到紅海競爭,第一創業的優勢與日衰減。
根據年報,公司從事固收業務的人員從2018年的87人,降為2019年的68人。將近20人的離開,讓該條線的支出也同比下降3.6%。對照去年條線收入同比3.69%的漲幅,可以看出,固收業務對公司的貢獻,正在日漸式微。
【來源:投資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