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這些天,各省上半年 GDP 數據陸續公佈,31 個省市的上半年 GDP 增速最高達到 5.1%,最低則低至 -19.3%,可謂分化明顯。下面,具體看一下上半年哪些省市表現相對較好,哪些省市拖了後腿。
拖後腿的有哪些省市?
目前,GDP 增速不及全國平均增速(-1.6%)的省份有 9 個,分別是湖北(-19.3%)、黑龍江(-4.9%)、遼寧(-3.9%)、天津(-3.9%)、內蒙古(-3.8%)、北京(-3.2%)、上海(-2.6%)、海南(-2.6%)、廣東(-2.5%)。
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幾乎所有省份的經濟增長都遭到了疫情衝擊,其中湖北省、武漢市犧牲很多,經濟增長也受疫情影響最大。二季度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復工復產順利推進,經濟增速普遍恢復。但東部地區的多數省份中,二季度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常態,還有很多服務業領域仍未完全開放,拖累了經濟恢復。
我們非常粗略地將各省上半年的 GDP 增速與本省上半年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量進行了比對,得出了下面的關係圖,並畫出了對數形式的趨勢線。儘管擬合優度並不高,但還是能夠看到 GDP 增速與病例數量比較明顯的負向關係:病例多的省份社交隔離措施更嚴格,消費和服務業復甦難度大,復工復產更晚,耽誤了工業復甦的寶貴時間。
表現較好的有哪些省市?
目前,GDP 增速為正的省份有 16 個,分別是(5.1%)、新疆(3.3)、甘肅(1.5%)、貴州(1.5%)、寧夏(1.3%)、湖南(1.3%)、青海(1%)、江西(0.9%)、江蘇(0.9%)、廣西(0.8%)、安徽(0.7%)、四川(0.6%)、雲南(0.5%)、福建(0.5%)、浙江(0.5%)。
GDP 增速為正的省份絕大多數是中西部地區的,尤其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地區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復工復產更早,尤其是工業部門和基建等固定資產投資恢復較快,近幾年中西部地區承接了東部地區越來越多的產業轉移,正好在今年上半年工業快速復甦中用上了。和新疆受疫情的直接影響很小,經濟增長基本維持了正常水平。
長三角地區中,江蘇、安徽和浙江的經濟增速也均已轉正,這三個地區憑藉前期一體化發展基礎,復工復產效率也較高,同時也發揮了各自的產業特色,在工業製造業、互聯網經濟等領域發力,緩解了社交隔離措施對其服務業的衝擊。
京滬粵上半年增速為什麼大幅下滑?
備受關注的京滬粵,GDP 增速分別為廣東(-2.5%)、上海(-2.6%)、北京(-3.2%),這三個最發達、城市集聚程度最高的省市,遭受的衝擊為何如此之大?
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表明,越大的城市中,服務業的集聚程度越大。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集聚了大量服務業,而他們遭受的疫情衝擊也相較於工業更深遠。相應地,由於服務業集聚,大城市的經濟更依賴於消費,而疫情之後的消費復甦不像工業部門那樣能夠直接得益於各類逆週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較慢。由於以上兩個因素,上半年以城市經濟為主導的北京、上海、廣東的經濟增長和恢復遭受了挑戰。這些地區逐漸萎縮的工業和製造業復甦情況更是因為農民工無法返工這一事實而惡化。
另外,季度 GDP 的計算方法放大了省市間的復甦差距,這樣的統計方法也不利於京滬粵的 GDP 數據表現。
具體來説,GDP 的計算方法分為生產法和支出法,中國每季度公佈的 GDP 數據,是按照生產法計算的,是根據企業的生產數據統計上來的。GDP 能恢復增長,源於工業恢復得比較快(比如説建築業增長了 7.8%)。若用支出法來計算(即按照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項支出進行統計),則 GDP 的數據可能沒有那麼亮眼,地區間的差距也可能並不會那麼大,因為各地區的消費復甦都不太理想,而部分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也暫時不會被統計到。
下半年中國區域經濟展望
隨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國經濟很可能在三季度進一步恢復,並逐漸迴歸常態化的增長。
其中,上半年增速相對較慢的省市會在下半年呈現更快的經濟恢復。一個重要的邏輯在於,以服務業復甦為主導的消費復甦很可能會在下半年逐步開啓,在這樣的結構化復甦態勢下,東部地區的相關省市更受益。
同時,由於基建投資在下半年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中西部地區經濟在未來不乏增長動力。這樣,各省市間的下半年增速可能會更平衡,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增速會上來。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市圈建設將被進一步強調,因此下半年經濟恢復正常化後,這一發展戰略將會被重新提上日程。在疫情爆發初期,人們看到全球範圍內更加國際化的城市和人口更稠密的地區更容易讓疫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開始質疑城市在面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時的脆弱性。但事實上卻是,在中國,越是東部地區的城市,越是市場化程度高、政府角色相對弱化的地區,政府治理能力和應對風險的能力越強,控制疫情的能力也越強。
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建設既符合中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也順應了全球主流的城市和區域發展規律,既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和吸引能力,又充分發揮重點區域要素集聚、規模經濟以及知識溢出等效應;既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效率,又創造了更大市場。由此來看,更多資源也可能會向這些地區集中。重點區域以外的其他地區則可以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發展適合當地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儘管可能從總量上看增速會有不同,但同樣也能獲得人均層面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