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頂級風投很少公開回報率?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世人眼中,VC/PE是一個帶着神秘色彩的行業,動輒千倍萬倍回報的造富案例,讓人們對其心生嚮往。

然而,由於私募性質,投資機構整體的資金回報率大眾不得而知。

儘管這些年投融資信息的透明帶來更多數據,但諸如內化回報率(IRR)和現金回報倍數(cash-on-cash multiple)的相關數據卻仍然難以獲得。

一般來説,一隻基金至少三五年後才能達到DPI(Distributionover paid-in,即收益分配對應已投入資本的比例)為1的水平,可能這時候這隻基金收到全部認購資金也沒過多久。所以真正的回報表現,其實要看整隻基金認繳額中實際出資的投資收益。

有人説,VC/PE行業,募資定生死。所以,現在很多新的基金為了募資,開始對外公開自己上期基金的回報率。

然而,這一現象並不普遍,因為對於絕大多數投資機構來説,公佈回報其實得不到什麼好處,因為看到媒體數據的普通投資人也沒辦法來投資(門檻較高),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風險投資行業的回報絕大多數集中在頂尖的基金手裏,其他大部分基金都是賠錢貨。

創業者更願意拿頂級的風險資本,因此頂級的風投基金擁有強勁的交易流(deal flow),比起不入流的風投基金更有機會持續創造高回報。風險資本的本質就是以小博大,而創造財富的機會總是有限,不會被無限放大。

所以,業績一般的基金當然不願意公佈自己的回報數字。

那麼為什麼頂級風投反而也不願意公開投資數據呢?

答案和很多人猜測的相反:頂級風投不見得想要更多的投資人,通常他們傾向維持固定的投資人組合,有時甚至會減少投資人數目。

一檔成功的風投基金通常能回報最少3倍到5倍的現金給投資人,由於風險資本基金過去的表現多少能預測未來表現的特色,同樣這批投資人一定會想要回頭把錢再投資回該管理公司的新基金。

早在四年前,《華爾街日報》就曾透露過,紅杉資本2003年和2006年風投資金的投資回報率就已經達到了八倍,Benchmark的2011年資金回報率更是達到11倍。而Founders Fund的2007年投資在扣除各項費用後也有7倍的回報率。在如此早的年代就已經取得非常不俗的回報率,在產業互聯網飛速發展這十幾年,這些頂級風投今天的回報更是“盆滿缽滿”。

這些頂級風投光是要吸收“回頭客”的資金就已經很滿了,如果沒有意外,根本不可能接受新的投資人——誰都知道紅杉資本有很好的回報率,但你有錢也進不去!

根據公開數據,目前中國PE基金的數量接近美國的3倍,VC基金接近10倍,但在規模上,中國PE基金平均規模只有2.8億,VC基金平均規模只有1.3個億,這個體量非常小。

在浩如煙海、魚龍混雜的GP裏,選擇出合適的GP投資,並取得客觀的收益,這本身就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再加上中國特有的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現象,稍有不慎LP就有可能成為“接盤俠”。

所以,現在很多資本願意賭在有潛力的新興基金合夥人身上,也就是賭還沒有歷史表現的第一隻基金(First-Time Funds)。

First-Time Funds指的是投資機構設立運作的第一支私募基金。

所謂新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

一、首次參與私募投資的新機構:此類新機構的團隊人員並無過多投資經驗和行業背景,通常根據市場熱度和風向而組建;

二、金融從業人員組建的新機構:此類新機構的團隊人員在金融或投資領域具有一定的從業經驗,對金融行業有着深入的認知和了解;

三、從老牌傳統投資機構裂變形成的新機構;

四、產業背景新機構:此類新機構主要由具備多年產業從業經驗的高管轉型組建而成。

以上四類中,除了第一類新機構,後面三類都有着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正是伊藤充商事得以成為日本少數成功進到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多隻基金的理由。

當安德森·霍洛維茨最初成立時,雖然兩位創始人都是知名的成功連續創業者,但他們是試圖用新的商業模型(即採用大量投後人員的公司結構),是否真能成功在當時備受質疑。但伊藤充商事在當時決定參與第一支基金。

安德森與霍洛維茨相信,要接觸源源不斷的優秀交易,他們需要經過數年的積累。因此,他們避開了激烈的A輪融資(可以獲得最大比例持股,因此競爭最為激烈),轉而將種子資金分散投資到80家初創企業身上。他們沒有循慣例要求董事席位(不然他們每人要兼任40家的董事),而是直接幫助全部80家公司發展,然後,在A輪融資中領投其中最好的12家。

6年後,安德森的第一隻基金累計返還了本金的200%,其仍然持有包括Slack和Okta這樣的明星公司。基金的內部年化回報率為50%。

當安德森·霍洛維茨開始展現其新模型的成功和潛力後,投資人蜂擁而至,每支基金都超額認購,但每一支基金都為伊藤充商事保留了“入場券”。

這倒不見得是知恩圖報,而是因為基金管理人(GP)和基金投資人(LP)是一個長期關係,只要雙方在基金的生命週期間關係良好,基金也順利產生超額回報,通常雙方都沒有理由要另求新歡,這樣的關係也就會在接下來的新基金中持續下去。

因此,在這種小圈子維繫的產業結構中,對外宣揚回報率似乎更加找不到合理的理由。

根據Preqin全球數據統計,至2012年,全球私募市場First-Time Funds 的內部收益率淨值(中位數)已增至23.8%,遠遠高於非First-Time Funds的11.8%。

FocusPoint 的合夥人 David Conrod 認為,“這是一個紅海市場,你必須有一些差異化的策略來穿過重重阻礙。你可能需要在短時間內變得有創造力。如果你不能讓LP承諾投資到一個盲池裏,那也沒什麼問題,比如説做pledge fund,一筆一筆地交易,經濟上也會頗具吸引力。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來逐步構建與LP的關係,然後證明你的理念,證明你可以執行差異化的策略。”

Pantheon 的合夥人Rudy Scarpa也曾表示,目前投資風口輪換確實比較快,在這種情況下,在投GP的層面,首先建議GP對風口行業要有深刻的認知,而且需要根據市場變化而進行變化,不要一味的追風口,而是做到提前做佈局。例如現在人工智能很火,但瞭解的很多GP並不是現在投的,他們在幾年前就已經投了人工智能,A輪或B輪,畢竟火的時候估值已經很高了。

來源:母基金研究中心,mjjyj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