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餘思毅
近日,財政部公佈了2021年財政收支情況,全國超30萬億元收入。
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以及企業營業收入,特別是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上游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較高,帶動財政收入增長。華創證券預計,一般公共預算賬本中將有1.1萬億元去年的“剩錢”可花。
2月10日,央行公佈了1月份的信貸、社融數據顯示,企業融資狀況得到改善,需求有所回升,但居民消費需求仍顯偏弱。
“2022年宏觀經濟的最突出壓力是需求不足。”2月13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斌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
據時代財經瞭解,2月10日,張斌以及CF40研究部副主任、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朱鶴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公號上聯合發佈了提振內需的八點建議,其中包括“利率每次下調25個bp,持續下調直到實現就業目標和合意經濟增速為止”“引入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市場化競爭,減低居民債務負擔,採用因城施策的暫時性交易税遏制個別城市房價過度上漲”“設立專項基金,補償因疫情防控而受損的市場主體,支持其重新恢復經營”等看似難以施行,但又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針對“對弱勢羣體家庭採取為期1年的暫時性收入補貼”,張斌指出,補貼金額不能太低,否則起不到幫助中低收入羣體的作用,起不到提振消費的作用。
此外,目前,房地產企業存在過度負債風險,張斌建議試點房地產企業存量資產改造為保障房以化解風險。
張斌對時代財經稱,允許改造為保障房對改善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表質量有幫助,也符合未來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方向,但目前還面臨諸多政策上的限制,主要是和土地使用性質有關,涉及工業、商業和住宅用地轉換的政策。他指出,決策部門需要儘快行動拿出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提振內需,給弱勢羣體發放補貼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39億元,同比增長10.7%;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8024億元,同比增長4.8%。跟年初預算報告相比,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收約48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超收約3500億元。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解讀説,我國企業特別是上游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較高,帶動財政收入增長。
據悉,去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8%,其中採礦業,石油、煤炭以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等,利潤增長都在1倍以上。
而在支出方面,財政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22億元,同比增長0.3%。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3661億元,同比下降3.7%。這兩項支出增速均低於預算報告目標。
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早前對媒體分析,一般公共預算賬本中將有1.1萬億元去年的“剩錢”,具體包括,約0.5萬億元的超收收入,約0.2萬億元的緩税費收入,約0.4萬億元支出結餘資金。
有“剩錢”可花,為財政政策發力“穩增長”加碼。張斌對時代財經指出,2022年宏觀經濟的最突出壓力是需求不足。政府增加支出,同時也為非政府部門提供了收入,對維護總需求穩定至關重要。
“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疫情期間對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補貼,對困難企業的幫扶以及幫助企業重新啓動,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可以增加支出。”張斌説道。
張斌提出,“對弱勢羣體家庭採取為期1年的暫時性收入補貼”。他認為,經濟運行低迷時期,最先受損的是弱勢羣體家庭。針對低收入羣體、老人和嬰幼兒的暫時性補貼一舉兩得,不僅保障了民生,也有利於提振消費。
事實上,疫情期間,不少建議提到效法海外一些國家或地區給市民或是弱勢羣體發放補貼,而具體形式“以現金還是消費券?金額如何定?”曾引發討論。
以香港為例,其曾多次向市民發放補貼。2020年,香港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及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0000元,鼓勵和帶動本地消費;2021年,推行消費券計劃,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及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
張斌指出,香港的做法可做參考,但具體金額要政府根據需要來定,“補貼金額不能太低,否則起不到幫助中低收入羣體的作用,起不到提振消費的作用。”
但如何避免補貼沒有轉化為消費,而成了儲蓄?張斌對時代財經指出,補貼額度多了自然就能提振消費。至於建議補貼額度多高,張斌表示,“這只是一個方向,暫時缺乏數據支撐。”
“當前消費和投資增長動力都很弱,應對的方法是通過補貼和降低利率,改善居民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賬本上錢多了,利息負擔少了,會增加消費支出和投資。”張斌進一步解釋道。
持續降息,採取寬鬆貨幣政策
在提振建議中,有一個寬鬆的建議比較“奪眼球”。張斌建議,利率每次下調25個bp,持續下調直到實現就業目標和合意經濟增速為止。通過明確的利率調整軌跡向市場表明穩增長的決心和路徑。
在張斌看來,利率政策推動需求增長有三個優點:一是利率政策通過降低債務成本提高資產估值,強化資產負債表等渠道實現信用擴張,這是通過挖掘市場自身力量提高投資和消費支出水平;二是引導市場預期,促進市場微觀主體與政策形成穩增長的合力;三是利率政策可以靈活及時調節,政策後遺症小。
張斌以美國為例,“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美國和歐元區在大幅降低利率之後,都逐漸實現了就業和經濟增長目標,”但是,如果利率持續下調直到實現就業目標,那應該下調多少次?如何防止出現美國當下高通脹的局面?
“需要多少次降息,要邊走邊看,關鍵是目標和路徑要明確,讓市場看得到貨幣政策的方向,這樣才能形成政策與市場的合力,用最低的政策成本實現目標。美國的通脹來自供給衝擊和財政發錢,而不僅僅是貨幣政策寬鬆。”張斌對時代財經指出。
張斌進一步分析,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與美國恰恰相反,美國是需求過於旺盛和通脹壓力,我國是需求不足和通脹偏低。
張斌認為,剔除個別供給衝擊的影響後,我國通脹水平過低,對企業收入和就業都形成了很大壓力。我國應該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支持需求增長。
張斌在建議的開篇就提到,總需求管理政策需要新政策工具組合,才能在擴大內需的同時避免過去刺激政策的後遺症。
與之呼應,張斌在建議中指出,過去為應對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四萬億刺激政策”的主要教訓,並不在於面對需求不足的時候採取刺激政策,而在於較少使用規範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過度使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金融體系相互配合下的投資擴張。
在張斌看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金融系統性風險、槓桿比率快速上升等後遺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種刺激經濟的方式。
有見及此,張斌提出“儘量減少平台公司從商業金融機構融資做基建的老辦法”,通過財政貼息的新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貸款支持缺少收益的公益和準公益類基建投資。
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去年11月2日發表的NIFD季報,2021年以來地產調控政策趨緊,眾多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壓力持續上升,包括華夏幸福、四川藍光、恆大集團、泛海控股和建業地產,相關債券違約規模將近6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張斌提出,“試點房地產企業存量資產改造為保障房,化解房地產企業過度負債風險。”事實上,這一建議很多專家都提過,曾被媒體認為是解決產生“鬼城”的重要舉措,但施行起來,困難重重。
“應該看到房地產面臨的不僅是短期流動性問題,還有整個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康的問題。房地產企業資產方沉積了大量低收益資產,負債成本很高。”張斌對時代財經指出,在商品房銷售高增長時期,資產負債表的壓力不會不突出。如果商品房銷售很難再回到高增長時代,房企的資產負債表壓力持續凸現,威脅到房地產市場發展,也威脅到金融穩定。
張斌分析,允許改造為保障房對改善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表質量有幫助,也符合未來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方向,但目前還面臨諸多政策上的限制。
“這些限制主要是和土地使用性質有關,涉及工業,商業和住宅用地轉換。”因此,他建議決策部門需要儘快行動拿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