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大灣區是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場”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大灣區是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場”

王遙。受訪者供圖

當前,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投資,金融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綠色金融領域作出了諸多有益實踐。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的着力點有哪些?對廣東碳現貨、碳期貨市場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期待?金融機構為什麼要儘早進行綠色轉型?地方政府在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傾斜時可以有哪些作為?帶着這些問題,南方日報記者對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進行了專訪。

●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

將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推向更深層次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基礎較好,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的着力點有哪些?

王遙:第一是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監管部門的協同、綠色金融標準的統一,將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與發展推向更深層次。第二是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特別是圍繞本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升級。其實,對於創新的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綠色融資租賃等,粵港澳大灣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試驗場”,因為這裏的產業基礎非常好,為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供了抓手。

其次是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開展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壓力測試、建設綠色項目庫等。這些工作在粵港澳大灣區一直在開展,也做得比較不錯。

第四是能力建設。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資源配置作用,綠色金融方面的人才至關重要,未來各地、各金融機構在培養綠色金融人才時應有系統性規劃。

最後是要加強國際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利用區位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歐洲國家、葡語國家的綠色金融合作。

南方日報:綠色金融為什麼要加強國際合作?

王遙:首先,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議題,綠色金融的重要內容是幫助人類通過金融的方式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合作輸出和輸入有益經驗,促進各個國家的綠色轉型。其次,加強國際合作有助於制定國際化的標準和規則。最後,金融產品也可以更加國際化,比如我們國家的綠色債券是比較國際化的,我們有大量的企業去境外發行綠色債券,境外的機構也可以來中國發行綠色熊貓債,這些都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去推動。未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更多境內外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這其中綠色金融肯定會佔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國企業“走出去”時要充分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投資,做到符合當地的相關要求,並逐漸跟國際標準接軌。

碳金融衍生品有很大想象空間

南方日報:廣東是試點地方碳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後,您對未來廣東碳金融發展方向和路徑有哪些建議?

王遙:我認為要從碳現貨和碳期貨兩個方面來着手。從現貨來看,一方面,全國碳市場雖然已經啓動,但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還是有一定條件的。現在各地的試點碳市場依然存在,因為全國碳市場目前無法覆蓋各個地方和平台的需求。當前,廣東碳市場需要把未來逐漸要納入全國市場的基礎工作做好。

另一方面,廣東製造業發達,減排的壓力較大,在減排過程中需要各種手段和工具,那麼通過碳交易的方式進行減排就是其中的一個手段。對於沒有劃到全國碳市場的碳交易,廣東可以在地方上推動和完善,充分利用好碳交易這個工具,讓現貨市場在減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碳期貨方面,未來廣州期貨交易所的一個重要內容可能是碳期貨。碳期貨市場的建立,將有助於市場發現價格、利用套期保值等方法規避風險。

作為碳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等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頂層設計。比如,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協同推動碳期貨發展,明確廣州期貨交易所的定位。但碳期貨市場的建立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全國碳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

我們來看現貨市場,目前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還不是很充裕,交易也不夠活躍,我想無論是全國市場還是地方市場,首先要解決流動性問題。要解決流動性問題,就需要更加多樣的交易主體,提高控排企業的交易意願。因為,如果市場中的碳價體現不了真實的減排成本,企業就會失去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在當前階段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程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現在秉持着審慎的態度,穩步推進碳市場的發展,其實也是因為不希望它成為一個過度投機的市場。

南方日報:碳排放權期貨將成為廣州期貨交易所的研究方向之一,您認為廣期所當前有哪些準備工作需要做好?

王遙:據我所知,廣期所在籌建時已經在做碳期貨的相關研究了。我認為廣期所可以更多地瞭解國際先進經驗,同時對國內碳現貨市場做一個摸底,以便對市場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同時,在交易機制的設定、產品的設計等方面要提前佈局。最後,要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廣期所這個平台參與交易,在前期可與相關機構進行廣泛接觸和溝通,做好準備。

金融機構應儘早進行綠色轉型

南方日報:一些金融機構依賴政府的補貼來支持綠色項目,您怎麼看?

王遙:如果説有補貼的項目才做、沒補貼就不做,那説明這些金融機構對綠色產業的發展沒有獨立的判斷,仍然對以往的發展模式有較強的路徑依賴,其認知和能力需要提升。金融機構應該意識到環境問題是系統性問題,它會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一些金融風險的產生與環境風險關係緊密,許多不良貸款的產生也是因為環境問題。

在“雙碳”目標下,金融機構面臨不小的轉型風險,未來相關的政策收緊會影響到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所以,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考慮,更早向綠色轉型的機構將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主動。當然,金融機構需要考慮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這個也可以理解。

南方日報:地方政府在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傾斜方面,可以有哪些作為?

王遙:地方政府可重點支持兩類項目。一是支持純公益性項目,應該充分利用本地和國際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資金構建風險緩釋機制,降低社會資本投入項目的風險,最終實現用有限的公共資本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項目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大灣區是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