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運動鞋服品牌的業績一個比一個好看,收入集體增長雙位數,六大體育運動品牌一共創收949.94億元,接近一千億元,高於很多細分行業的市場規模。其中,安踏一家營收接近300億,一家賺的錢比三家加起來的還要多。
上半年,從咖啡到快餐,從汽車到空調,各行各業主打一個“低價廝殺”。沒辦法,消費者手裏的錢不多,同賽道的玩家又不少,想賺錢得誠意滿滿。
但運動鞋服行業卻是個例外。甚至於,主流玩家安踏李寧們,非但沒和“價格戰”三個字扯上關係,還不時被吐槽“暗戳戳漲價”。不久前,安踏官宣簽約NBA球星凱里·歐文,就引發了一陣“會不會名正言順漲價”的猜想。
到頭來,這些不隨大流、站着掙錢的運動鞋服品牌,財報一個比一個好看,收入集體增長雙位數。
8月22日晚,安踏體育交出了2023年上半年的成績單:營收同比增長14.2%至296.45億元,淨利同比增長39.8%至52.6億元。半年創收接近300億元,這可以説是安踏史上最好的半年成績,遙想三年前的2020年中期其營收還不到150億,僅為146.69億元。
這份成績單交出後,在港股上市的安踏體育接連兩個交易日大漲,股價從財報發佈之前的77.65港元增至8月24日收盤的87.7港元,總市值增加了284.7億港元至2484.5億港元。
拆解安踏體育財報,無論是品牌維度,還是渠道、品類維度,都是清一色的“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
以品牌維度為例。2021年,安踏趁着成立30週年的契機,發佈了“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戰略。出身晉江、代工起家的安踏,想要站起來、走出去,不能只靠“安踏”這麼一個牌子,得收購,多條腿走路。意大利運動時尚品牌FILA、日本專業運動品牌迪桑特、韓國户外品牌可隆都是這麼被安踏集團收入囊中的。
2023年上半年,上述品牌沒一個掉鏈子。其中,安踏主品牌營收同比增長6.1%至141.7億元,此前被質疑“失速”的FILA,營收同比增長13.5%至122.29億元,囊括迪桑特、可隆等在內的“其他品牌”營收同比增77.6%至32.46億元。算下來,四個品牌,過去六個月賣了接近300億元。
這是個啥水平?“價格戰”動靜不小的瑞幸,半年一共賣了106億元;又是夜市擺攤,又是去演唱會現場拉人的“餐飲卷王”海底撈,上半年收入188億元。而低調行事的安踏,賺得比瑞幸和海底撈加起來都多。
安踏體育對這份成績單顯然很滿意,財報發佈後還專門做了張圖,把同行耐克、阿迪達斯和李寧拉來一起比較。在這張圖表上,安踏以296.45億元的營收排在第一位,其後依次是耐克中國、李寧和阿迪達斯中國,三家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274.9億元、140.2億元和130.0億元。
安踏體育沒在圖表中寫明的是,儘管同行們營收表現不及他,但增速也都是兩位數。圖表之外諸如特步國際、361度等,也是不同品牌、渠道、品類均實現了大增。比如李寧、特步國際、361度營收分別為140.2億元、65.22億元和43.12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3%、14.8%和18%,李寧鞋類、服裝、器材配件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1.2%、14.9%和16.3%。
綜合算下來,今年上半年安踏體育、耐克中國、李寧、阿迪達斯中國、特步、361度這六大體育運動品牌一共創收949.94億元,接近一千億元,高於很多細分行業的市場規模。
“體育用品行業的增速依然跑贏其他可選消費品,是一條仍有巨大深耕空間的‘黃金賽道’。”安踏體育如是強調。
運動鞋服看上去的確前景廣闊。根據研究諮詢機構Euromonitor此前給出的數據,運動鞋服市場年均複合增速達14.3%,“明顯優於整體鞋服行業5.1%的增速”。但像如今這般“幾乎所有大品牌同時取得雙增長”“連阿迪達斯都能分一杯羹”的情況實屬少見。
8月初,阿迪達斯公佈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二季度,阿迪達斯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速為16.4%,且線下全渠道實現雙位數銷售增長,邁入“有質量的增長”階段。今年年初,阿迪達斯還因為業績連續下滑被質疑“失去中國消費者”。
而耐克早些時候披露的財報也顯示,其大中華區營收連續三季度正增長,鞋類、服飾和裝備類產品銷售額增長均為兩位數。
甚至於,在耐克、阿迪達斯相繼業績“回春”下,經銷商的日子也好過了。運動服零售商及分銷商YYSPORTS勝道母公司寶勝國際公佈的2023財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6個月,公司營收109.60億元,同比增長11.1%。
運動鞋服品牌靠啥賺錢?
對於這一問題,有人試圖用兩個場景來回答:如果逛商場會發現,時尚服飾一般開在低樓層,人流量多的地方,而像安踏、李寧、耐克這些體育品牌,基本上都在高樓層;如果換做是網購,大家買運動鞋服一般直接搜品牌,比如“安踏”“李寧”,但買其他品類會輸入關鍵字,比如“牛仔褲”“羽絨服”。
換句話説,運動鞋服更多是“人找品牌”,品牌方要賺錢,一來得錘鍊自身、加大營銷,成為消費者“輕易能想到的品牌”,二來也能靠品牌力砍掉中間環節,把原本讓中間商賺走的差價,揣進自己的口袋。
在這一方面,無論是營銷還是砍掉中間商,安踏都算得上行家裏手。透過最新的財報數據,也能一覽其賺錢水平。
2023年上半年,安踏經營利潤為7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1.6%。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都暫列國內同行之首。按規模排序,其後分別是李寧、361度和特步國際,經營利潤分別為24.75億元、9.93億元和9.8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37%、28.6%和6.9%。
算下來,今年上半年僅安踏、李寧、特步國際、361度四家就淨賺了82.38億元,四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47.48億元、21.21億元、6.65億元和7.04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2.33%、-3.11%、12.7%和27.72%。其中,安踏的攬金速度不僅最快,一家賺的錢比剩下三家之和還要高。
毛利率方面,情況也大致相當:安踏以63.3%的水平位列第一,其後是毛利率48.8%的李寧、42.9%的特步國際以及41.7%的361度。其中,除李寧的毛利率稍有下滑外,其他三家均小幅上漲。
作為少有的“盈利能力下滑”選手,李寧將其歸因於三點:線上渠道和零售終端折扣力度增加、DTC渠道(包括電商和直營店)佔比下降,以及存貨計提增加。概括起來就是,折扣多了,中間商也多了,品牌方自己賺的就少了。
同樣的邏輯,倒過來理解,也就是“安踏為什麼掙錢”的原因。根據安踏官方披露的信息,2023年上半年,其整體毛利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分品牌看,安踏主品牌毛利率較2022年同期上升0.7個百分點,FILA毛利率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
“安踏執行了線下渠道結構變革。”對於業績表現,安踏集團董事會主席丁世忠如是表示。其口中的“渠道變革”,指的主要是DTC(即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費者)模式。
2020年,隨着線下門店突破10000家,既有模式無法再帶來更多收益,安踏便開始進行DTC改革。簡單理解起來就是“減少中間商”,比如一件成本50元、吊牌價100元的T恤,分銷模式下,安踏以85~90元賣給分銷商,然後分銷商100元賣給消費者,安踏的收入只有85~90元;而DTC模式下,安踏直接100元賣給消費者,實際收入100元。
這幾年DTC成了安踏賺錢的一張王牌,每逢財報發佈必會提及。只不過,2023年上半年,安踏不僅是主品牌DTC佔比提升,FILA的終端折扣也相應減少了。一來二去,毛利率便創了新高。
事實上,縱使現象千變萬化,運動鞋服行業的命門始終不變。其命門,即庫存週期。安踏們明面上的渠道改革、DTC轉型也好,其後熱火朝天的線上線下業務整合、供應鏈數字化也罷,短期是為了提升賺錢能力,但長期來看,都是為了優化庫存、降低風險。
行至今日,當庫存週期的短期風險不再是核心矛盾,外界錨定運動鞋服品牌價值的標準又回到了產品力上。畢竟,只要產品力夠強, 不僅賣得快還賣得久,庫存積壓的風險也就會小一些。
相比於自帶研發基因的耐克、阿迪達斯,國產品牌的研發歷史更短,但勝在後期肯努力。2023年上半年,國產品牌的研發費用均大幅提升,安踏、李寧、特步國際分別為6.77億元、2.91億元和1.75億元,同比增長11.9%、21.6%和63.19%。與此同時,三家企業研發支出佔營收的佔比也紛紛提升至2%以上,分別為2.3%、2.07%、2.7%。
研發畢竟需要時間。眼下,為了提升自身價值,也為了有品牌力少打折,國產運動品牌們又相繼拿起了“營銷”武器。8月至今,安踏、李寧、361等品牌已經先後官宣,旗下NBA明星代言人將開啓中國行。
過去半年,外界的普遍感知是消費需求不振,不少人車子不買了,房子也不買了,連吃飯都開始找9.9的午餐,玩也是玩不花錢的,城市漫步因此火了起來,還有人不打車改坐公交車,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事。
現在翻看社交媒體可以發現,省錢已成流量密碼,不少人開始分享自己的省錢小技巧,如怎麼花1000元過一個月,哪些東西堅決不買,24條摳門建議,低物慾生活攻略,因此感嘆生意難做的企業越來越多,促進消費的政策也一個接一個出台。
在此背景下,安踏李寧們的業績為啥這麼能打?
核心還是在於消費者對健康越來越重視。李寧在財報中強調,業績增長的原因是全民參與體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走出户外,對於運動健身的需求在增強。特步也表示,公眾的健康意識在逐步提高,促進了對體育用品的需求增加,公司對行業的中長期發展前景保持樂觀。
一位鞋服行業分析師告訴「市界」,疫情刺激了人們對健康和運動的需求,運動鞋服隨之跟着反彈。更早些時候,國信證券在對比非典前後的資本市場後得出結論:鞋服零售會顯著反彈。
也有運動品牌資深從業者表示,省錢或許是大多數人選擇運動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運動鞋服的穿着場景更多,買上一件,運動、逛街、上班都能穿。
順着這個邏輯,服裝分析師馬崗告訴「市界」,運動品牌持續高漲,部分靠的就是搶奪休閒品類的市場。“休閒品牌都是打價格戰為主,科技含量不高,也沒有營銷上的概念優勢,就導致了休閒品類的用户轉向運動品類。確切説,當下是休閒品牌弱,運動品牌強。”馬崗表示。
事實上,雖然統稱為“運動鞋服”,但如今的安踏李寧們,早已經脱離了土味印象,在往生活化、時尚化方向無限延伸。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路子更廣,受眾更多,也更能抵抗風險。
以安踏體育為例,其旗下的幾大品牌——安踏、FILA、始祖鳥、迪桑特和可隆,分別錨定的是大眾專業運動羣、時尚運動羣和小眾高端户外運動羣。彼此的客羣重合度不算高,行業景氣時各自安好,行業不景氣時也總有能扛事的。
2022年以前,運動時尚紅利尚在,自帶潮流屬性的FILA常年扮演安踏的“現金奶牛”,風光時能貢獻50%以上的營收。2022年之後,FILA暫時失速,始祖鳥、迪桑特們順着户外運動的熱潮補位,也能一定程度上撐起營收。到了2023年,始祖鳥們繼續掘金户外賽道,FILA也緩了過來。
而通過FILA的業績恢復始末,也能一窺安踏們“搶更多生意,掙更多錢”的野心。
早些時候,安踏高管曾在受訪時表達過糾結,“FILA門店集中在一到三線城市,當前已經面臨增長天花板,但如果往三線以下擴門店,品牌概念就沒了,最初的那批消費者一定會拋棄它”。
從目前來看,安踏似乎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法。根據興業證券的分析,得益於抖音等新平台的貢獻,FILA擴大了對下沉市場的覆蓋面。相關數據也顯示,2023年二季度,FILA的線上零售額同比增長了60%-65%。一來二去,FILA順着網線把商品鋪到了下沉市場,既沒失掉調性,也把賺錢範圍無限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幾大頭部運動鞋服品牌市場表現不錯,還與二八法則有關,市場在向頭部企業集中,不少小企業讓出了市場份額,它們的生存處境越發艱難,上半年思捷環球、如意集團等服裝企業就開始由盈轉虧;貴人鳥、美爾雅、起步股份等服裝企業的虧損均在進一步擴大。
雖然上半年業績還行,但安踏李寧們均在財報中提及了市場的壓力,“世界局勢複雜,為全球及中國經濟增添了不明朗因素,中國消費市場無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衝擊。”“2023年下半年製造業和商品貿易業復甦具有一定挑戰性。”
也就是説即便是頭部運動鞋服品牌,接下來想要取得不錯的業績增長,依舊需要加倍努力。最近幾日,安踏就帶了近百位總監級以上幹部去戈壁拉練去了,一天下來走的步數超5萬步。
(作者 |李丹,作者 |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