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過去近半,消費回暖趨勢已基本明確。
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社零低基數下實現高增長,社零總額同比增長18.4%,增速環比提升7.8個百分點;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43.8%,增速環比提升17.5 個百分點。
券商亦看好年內消費復甦的總體表現。中信研報表示,消費回暖下,酒旅餐飲板塊將進入業績兑現期。
近期,港灣米線龍頭譚仔國際(02217)發佈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業績: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95億元(單元:港元,下同),同比增長14.03%,歸母淨利潤1.41億元,同比下降30.55%。
逆勢擴張可不可取?
作為專營米線的休閒連鎖餐廳,譚仔國際旗下的譚仔雲南米線以及譚仔三哥米線兩大品牌均擁有超過26年的歷史。香港作為公司的主陣地,貢獻營收超九成。
眾所周知,由於疫情的影響,餐飲行業遇冷明顯。
整體而言,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二零二二歷年香港餐飲業的總收益價值估計為868億港元,與二零二一歷年相比,價值下跌6.4%,數量下跌9.5%。快餐店的總收益在價值及數量上分別下跌2.0%及5.3%。
在此背景下,很多餐飲企業業績下滑,日子苦不堪言。呷哺呷哺(00520)2022 年實現淨虧損3.53億元;無獨有偶,九毛九(09922)2022年的歸母淨利潤同比驟降超8成;同年,香港老牌餐飲巨頭大家樂(00341.)淨利潤下滑超9成。
然而,譚仔國際選擇逆市擴張。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譚仔國際在全球共有215間餐廳。期內,該公司在中國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及日本分別開設20間、12間、6間及2間新餐廳,加強在不同地區及國家的據點。
擴張的積極一面在於,營收的有力增長。得益於門店擴張,譚仔國際在香港地區實現營收增長10.4%;中國內地及海外市場實現營收增長165.2%。
儘管譚仔國際營收端取得增長,但利潤仍縮水超三成。具體而言,香港地區經營利潤為4.75億元,同比下降2.6%;中國內地及海外市場虧損2980萬元,虧損幅度擴大166.7%。譚仔國際亦預計2023財年淨利潤將延續下行趨勢。
事實上,疫情期間逆市擴張,是很多餐飲企業的選擇。
譚仔國際的逆勢擴張,究竟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該公司擴張的結果,是客單價的降低。
財報顯示,期內,除了香港地區客單價保持穩定之外,其餘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內地、新加坡及日本的客單價分別為46.1元、82.4元及62.6元,分別下降12.2元、0.6元及33.4元。
説實話,這並非樂觀信號。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譚仔國際開店數量實際開店數量已明顯不及預期。招股書顯示,譚仔國際計劃於2024年3月31日前分別在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日本及澳洲開設約44間、55間、24間、25間及15間新餐廳,且全部新開餐廳均由譚仔國際自主營運。分年份來看,2022-2024財政年,公司分別計劃開店45間、55間、63間。而2022-2023財年,實際開店數量分別為28間、40間,
此外,從譚仔國際的運營數據表現來看,早在更早之前,公司的翻枱率已出現下降趨勢。截至3月31日的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公司平均翻枱率分別為5.5、4.8和3.0。
翻枱率幾近腰斬,譚仔國際的擴張計劃還能順利進行嗎?
困境反轉仍是看點 高頻低價隱憂漸顯
香港作為大本營,是譚仔國際基本盤穩固的核心。
香港旅遊發展局此前公佈數據顯示,2023年3月訪港旅客總數約245.4萬人次,按月增加約68%;總計首季度訪港旅客量達到441萬人次,恢復到疫情前(2017至2019年)季度平均旅客量約三成。五一長假期期間,約有60萬名旅客訪港,客量恢復至疫情前六成。隨着消費復甦,譚仔國際的後期業績兑現或仍值得期待。
然而,解決了業績復甦問題之後,投資者更關心的是,譚仔國際的成長性。
從絕大多數長牛的餐飲股來看,“低價高頻”成為其關鍵詞。“低價”獲取更多客流量,“高頻”則意味着剛需消費。更為重要的是,“低價”也可以轉化為“高頻”消費。
而關於如何打通消費頻次,覆盤大部分長牛的餐飲品牌,核心都至少存在一個跟消費者保持高度粘性的大單品。麥當勞有漢堡、達美樂有比薩等基本都是當地消費者剛需進食的首選。譚仔國際的優勢在於米線這個剛需單品,保障高頻消費。然而,隨着擴店激進,譚仔國際的高頻低價戰略的壁壘漸漸有些鬆動。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近幾年來譚仔國際人均消費提升明顯。具體來看,2019年,顧客人均消費53.5元,到2021年3月底,顧客人均消費已經上漲至58.4元,2022年和2023年顧客人均消費又分別上漲至59.7元和61.5元。低價優勢正逐漸變弱。
更為糟糕的是,持續攀升的人均消費並沒有帶來收益的提升。整體每餐廳日均顧客人數也從2019財年的772人下降到640人,導致
譚仔國際出現了餐廳日均收益下降的現象。招股書數據顯示,譚仔國際整體的每餐廳日均收益從2019財年的4.13萬元下降到2021財年的3.74萬元。高頻低價的隱憂漸顯背後,是不是隨着門店擴張,門店密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單店的日均收益和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