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私募基金能否承擔起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重任?

皮海洲:私募基金能否承擔起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重任?

皮海洲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讓居民儲蓄進入證券市場這一直都是高層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早在2002年全國“兩會”的時候,當時的央行行長戴相龍在談到銀行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話題時就表示“希望8萬多億儲蓄更多地流向資本市場”,戴相龍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就被解讀為“8萬億儲蓄進股市”。從此之後,引到居民儲蓄進股市的話題就經常性地被提起。

如今20年過去了,當時的8萬億儲蓄有多少流向了股市,人們不得而知,不過,當時的8萬億儲蓄如今卻變成了111萬億卻是客觀事實。這也更讓人們對這超百萬億的居民儲蓄更加念念不忘。作為資本市場的管理者,當然更加希望這些居民存款能夠進入證券市場。

但如何讓這些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呢?對於這個問題,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近日就此作出了安排。在7月30日召開的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方星海肯定了近年來我國私募基金行業的蓬勃發展,表示自2015年至今年6月末,我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16萬億元,增長近4倍。截至6月末,在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萬家,管理基金數量13萬隻,管理資產規模接近20萬億元,基金數量和管理規模均躍居世界前列。

為此,方星海對我國私募基金的發展也寄予了厚望。方星海表示,私募投資管理人必須嚴格從合格投資者中募集資金,努力提高合規水平。私募證券基金要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期貨期權產品,開發更多符合不同投資者需求的基金產品,把更多的居民儲蓄吸引到證券市場中來,為市場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很顯然方星海把吸引居民儲蓄進股市的重任寄託在了私募基金的身上。

那麼,私募基金能否承擔起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證券市場的重任呢?這顯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居民儲蓄資金與進入股市投資的資金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居民儲蓄資金完全是一種風險厭惡型資金,是把資金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而進入股市的投資資金則是一種風險偏好型資金,在承受一定投資風險的基礎上,追求相對高一些的投資收益。正因為風險偏好不同,所以要把居民儲蓄資金轉化為股市的投資資金,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

當然,這個困難並不是完全不能克服。實際上,在一定條件下,居民儲蓄是可以轉化為股市投資資金的。其前提條件是,股市要有賺錢效應。比如,股市處於牛市之中的時候,股市有着較強的賺錢效應,這個時候居民的儲蓄資金就會有相當一部分轉化為股市的投資資金。畢竟沒有資金是拒絕獲利的,在機遇大於風險的情況下,居民儲蓄資金也是會流向股市逐利的。

但遺憾的是,中國股市的牛市總是很短,熊市卻很漫長,A股市場因此缺少賺錢效應,以至A股市場形成了“七二一”定律。即十個投資者中,有七個是虧損的,二個不虧不賺,賺錢的投資者只有一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別説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就是已經進入股市的資金,很多也都轉為了居民儲蓄資金。很多投資者的賬户因此成了“殭屍户”,真正活躍的投資者賬户數量佔比並不高。因此,要讓居民儲蓄進入股市,股市需要有必要的賺錢效應。如果投資者進入股市總是虧錢,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願望也就很低了。

不僅如此,就私募基金本身來説,在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問題上也存在着較大的劣勢,甚至遠遠不如公募基金。一方面是私募基金的管理並不如公募基金規範,信息也不如公募基金透明。所以在日常的投資中,投資者更多選擇的是公募基金,而不是私募基金。

另一方面,雖然私募基金成立的門檻很低,但投資者投資私募基金的門檻卻很高,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的投資。比如,要求單個投資者的投資數額不低於 100 萬元,並且還要符合:1、個人或者家庭金融資產合計不低於200萬元人民幣;2、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20萬元人民幣;3、最近3年家庭年均收入不低於30萬元三項條件中的任一條件。這樣的條件顯然不是一般的投資者可以達到的。這也極大地限制的居民儲蓄通過私募基金的渠道進入證券市場。相反,公募基金1元錢也可以投資,更適合中小投資者購買。因此,在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證券市場問題上,公募基金較之於私募基金更有優勢。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8 字。

轉載請註明: 皮海洲:私募基金能否承擔起吸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重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