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期中概股的走低,需理性看待。
中概股再遇“集體殺跌”。圖/Pixabay
文 | 劉曉忠
3月14日,美股開盤,中概股繼續殺跌,數據顯示: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跌11.73%,收於5181點,繼3月11日之後再次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最大當日跌幅。
其實,中概股持續走低已差不多一年多了。根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14日,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280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261只個股股價下跌,佔比高達93.21%。今年年初至今,就有184只中概股跌幅超過20%,53只中概股股價幾近腰斬甚至更低。
不過,中概股下跌的成因並不簡單。
上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點名5家中概股稱有“退市風險”,使得中概股經歷了一波集體“殺跌”。這應該是引起中概股股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但只是之一。
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1 首批5家中概股公司被點名
北京時間3月10日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稱首批5家中概股公司被放入“臨時被識別名單”,要求百勝中國、百濟、再鼎、和黃、盛美半導體等在2022年3月29日前向該會提供證據以證明其不具備摘牌的條件。
為何是這5家中概股公司?據悉,是因為這些公司發佈了未經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審查的審計機構的財報。
這一新聞迅速觸動了市場敏感的神經。
因為美國國會於2020年12月通過、並獲總統簽署實施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中概股的審計機構要經PCAOB審查,且可接觸到上市公司的財務底稿。2021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發佈《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披露和提交實施細則(最終暫行規則),同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發布《外國公司問責方案》認定報告,認定60餘家在美註冊中國會計事務所“無法完成檢查或調查”,至此該法案正式進入執行階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方案》監管中概股。
3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5家中概股納入“臨時被識別名單”,可能只是開始。
不過,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違反了我國監管部門的相關要求。
早在2009年,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和國家檔案局就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明確提出審計底稿應當存放在境內,未經主管部門批准,不能以任何方式傳遞給境外機構或個人。
2019年12月新發布的《證券法》第177條明確規定“境外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不得在境內直接進行調查取證等活動”。去年通過實施的《數據安全法》也對數據安全做了法律上的鑑定。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5家中概股公司做出的臨時處罰,引起市場對中概股的風險擔心加劇,進一步引起股價波動。
2 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引發資金避險迴流
當前,美國經濟面臨數十年來創紀錄的通脹襲擊,加之經過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肆虐後,美國等開始醖釀放鬆防疫政策。這意味着其經濟步入擴張週期,帶動美聯儲進入了貨幣政策緊縮週期。
一般情況下,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都會不同程度地引發國際金融市場資金從外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向中心市場發達國家的迴流。
這種國際資金從外圍向中心市場的迴歸,伴隨着國際風險資金的“水龍頭”被擰緊,即美聯儲的加息、縮表等緊縮政策。曾經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放鬆時期以低成本融資投資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會選擇出售新興市場資產,從而導致新興市場出現下跌。
歷史數據顯示,每一次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都會不同程度引發發展中國家跨境資金流動風險。最近的2015年,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帶來了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本幣貶值風險;上世紀90年代,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引發亞洲金融危機,1980年代則引發拉美債務危機等等。
中概股、港股等對國際資本來説,屬於高成長、高收益的資產,尤其是目前中概股面臨着由於跨境審計監管帶來的風險,這使得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會使國際資本重新進行資產組合配置,減少中概股持有。
這是近期中概股出現持續走低的重要緣由之一。
3月7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 圖/新華社
3 地緣政治衝突加大國際資本對風險敏感性
如果説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導致資金向發達市場迴流,是機構幾乎都可預見到的情形,那麼,近期俄烏衝突以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則猶如黑天鵝,擊穿了機構的預期和預計的災難情境“安全墊”。
在此情形下,部分投資者不計成本的拋售行為,會進一步加劇市場情緒波動。
最近一段時間內,國內股市中,北向資金呈現出了持續的淨流出,上週淨流出360億元,創單週兩年來新高,3月14日再度流出144億元。
4 疫情增加不確定風險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了散發疫情,部分地區疫情形勢有所趨緊,客觀上會對當地經濟恢復造成一定影響。這客觀上會增加市場的避險情緒。
不過,從全國來看,全國疫情防控形勢還是總體穩定的,經濟運行保持了基本平穩。
從近兩年我國疫情防控總體經驗和情況來看,我們在疫情防控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也能夠有效阻斷疫情傳播,對經濟的影響會逐步得到控制。
因此,疫情對當前中概股公司的影響有限。
疫情增加不確定風險。圖/Pixabay
5 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其實,對於近期中概股的走低,也需理性看待。
首先,市場關注的跨境監管協調問題,也並非不可解決。實際上,根據證監會近期相關消息,中美在監管協調上取得了積極進展。
中國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3月11日凌晨答記者問時表示:“近一段時間,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持續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開展溝通對話,並取得積極進展。”
畢竟,2021年12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的管理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和《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備案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境外證券監管機構對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及相關活動進行調查取證的,可以向證監會提出協查請求,證監會可依法提供必要協助等”。
顯然,中美在審計監管方面的協調是可以得到解決的,相信雙方通過共同努力能作出符合兩國法律規定和監管要求的合作安排,共同保護全球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兩國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對於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給中概股等帶來的風險,其實這已在市場的預期範圍之內,理性的機構早已做好了應對的風險準備。這方面的風險對投資者來説是可控的。
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處於可控範圍之內。當然,因為疫情的變化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下階段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還需要觀察。
當前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是俄烏衝突。不過,隨着不確定性下降,市場基於地緣政治衝突的恐慌情緒會逐漸有所緩解。
因此,影響中概股近期波動的多個風險因素,目前仍然相對具有可控性。
對於近期中概股等波動,投資者要防範恐慌性的市場情緒影響自身的理性判斷。
文 |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家 資深金融從業人士)
編輯 | 查志遠
校對 | 李立軍
聯繫我們:
微信 ucass2020
新京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