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有縣城的生意邏輯。並不是從大城市帶回去的商業模式,就一定能夠“降維打擊”。回鄉創業者更多面臨的,是小鎮平靜商業之下千絲萬縷的人情與不按規矩出牌的叢林法則。
競爭對手少,不一定就是藍海
2017年小周大學畢業,那時新冠疫情沒有來,互聯網產業還風頭無兩,大學生不會千軍萬馬過考研的獨木橋,體質內的穩定工作對比之下也沒有那麼“香”。
彼時中華大地湧動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小周身邊就有同學直接沒有工作,嘗試開始自己的事業。在看着前人拼搏幾年後已實現了財富自由,小周也心動了。
正巧,小周有一位死黨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位死黨在一個電商公司做攝影師,主要負責調光、產品拍攝和修圖。當時正是電商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位死黨同村的老闆,就是依靠電商起家,幾年間就賺的盆滿缽滿。
小周和死黨在分析了自身實力和市場狀況後,決定回家鄉開一家攝影店。
因為死黨有在一線城市錘鍊過的審美和攝影技術,他們認為回家鄉的小鎮上一定是能夠引領風尚。攝影雖然大眾化了,但專業攝影還是有門檻的。憑藉死黨的技術和小周的市場營銷經驗,他們一定能夠形成壁壘,在縣城站穩腳跟。
而選擇回縣城創業,二人也是深思熟慮過的。經過調研,小周家鄉的小鎮位於江浙滬地區,總體比較富庶。雖然只是一個小鎮,鎮上四星級酒店、電影院、乙等的綜合醫院一應俱全,居民的消費能力和北方的小縣城差不多。
老家的小鎮僅有一家開了十幾年的老影樓。老舊的裝修,彷彿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佈景和照片風格,在小周看來,他們的攝影店一開起來必然能夠碾壓對手。
為了更精準的觸達消費羣體,小周深度運用了特勞特的定位(position)理論,對市場進一步細分。從政策面來看,當時已經開放了二胎,在小鎮,人們的二胎生育意願還是很強的,拍百歲照就是一個持續且穩定增長的剛需。
於是小周和死黨,將主營業務定位在兒童攝影館。兩人磨拳霍霍,彷彿已經看到了致富的曙光。而當真正開始做起來的時候,問題卻接二連三的出現了。
準備階段的新變量
在小周家鄉鎮上的商業街,一間店鋪的年租金約5萬塊,而當時在這個小鎮上兒童攝影的市場價是368元/25張。小周想,除去租金和固定設備之外幾乎沒有開支,是個高利潤的買賣。
但從選址開始就不甚順利,一開始他在小鎮的中心區域選了一家有意願轉讓的店,開始時商議需付15,000元轉讓費,臨近簽約對方卻將價格漲到了3萬。
小週一氣之下放棄了這個店面,後將選址的範圍擴大,最後在小鎮的盡頭選擇了一個鋪面。鋪面的對面就是農田,這個房子還另有一個大大的院子,租金只有13,000一年,比在市中心租一個小小的鋪面價格要低很多。
小周是這麼盤算的,攝影也不是做流量的生意,拍的好口碑好,人們自然會前來,人流量對兒童攝影的購買決策影響沒有那麼大。
於是,小周和死黨向家人籌措了20萬元啓動資金,開始了這項事業。
在準備階段,這20萬元就花去了14萬。
前置成本列表
雖然小周和死黨繞過了高額轉讓費、高額房租、高額裝修費的坑,但問題還是在他們開店前冒了出來。
新的競爭對手出現了。
前面我們説到,小鎮上只有一家老式的攝影店,我們暫且稱他為「老大哥攝影店」,這家店從證件照到藝術照各類型拍照業務都做。
而就在小周和死黨的店裝修過程中,一位曾經在大城市做攝影師的媽媽回小鎮帶娃,也開了一家兒童攝影的店鋪,和小周的攝影店定位完全一致。
這位勵志媽媽的兒童攝影店沒有店面,有拍攝需求了她就出外景,需要室內的場景她就在自己家佈置,加上之前也有自己的攝影裝備,直接把前期的十幾萬開店費用省去了。
小周還沒開始店鋪宣傳,勵志媽媽就利用自己加入的小鎮寶媽羣,通過朋友圈、社羣等方式展開了營銷。通過口碑裂變、精準觸達寶媽羣體,勵志媽媽的攝影店提前滿足了一大部分市場需求。
如果是公平競爭其實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小鎮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小周院子的隔壁鄰居,正好和勵志媽媽的父母是幾十年的老友。
在大城市這也許無所謂,公平競爭頂多是被偷點情報。但是小地方就不一樣了,他的鄰居直接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干擾小周正常經營,比如在門口養惡犬,把車停在小周店門口,甚至還在店門口曬臘腸、內衣、布鞋。很多來拍照的小朋友還沒進門就被嚇哭了,家長對環境也非常不滿。
而這只是小地方人情的一個側面,之後越來越多問題暴露了出來。
營銷理論在小鎮的潰敗
小周沒有就此放棄,他想:“這些把戲玩不過你,我要在正面戰場上把你幹掉。”開始他採用了最直接的方式,率先拉開價格戰。前面我們説到,在小鎮兒童攝影的市價是368元/25張,他直降100,搞了一個268元的體驗套餐。
剛開始一段時間生意還是不錯的,但他仔細算了一下成本,拍完照分攤完所有的成本,加上實體照片、相冊的物料成本,扣掉七七八八,其實賺的錢非常微薄。
更何況,勵志媽媽的店是沒有門面和固定成本的,做一單是一單。到了中後期,勵志媽媽直接推出了199的套餐,小周的價格戰基本宣告失敗。
當時,小周的兒童攝影店一個月能做20單左右,到了節假日多的日子,可能一個月有40單。因為兒童攝影面臨着孩子不配合的問題,小周的店還只有死黨一位攝影師,有時候一單可能就要拍一整天。
最後算下來,營業額只有七八千,毛利五六千,兩個人還不如去上班,遠遠沒達到小周當初的預想。
但小周沒有放棄,而是開始了搶佔觸點,截胡生意。他想到了和小鎮上的快遞站合作,在所有包裹上貼廣告,300塊一天。
但剛剛貼了一週,小周就被舉報了。有關部門對他們進行了查處,非但沒宣傳成,幾千塊錢也打了水漂。
小周和死黨還是沒有放棄,他們想搞點爆炸性的事件營銷,於是花了17萬購買了一個2002年款的老款保時捷。雖然倒過五六手,但這在小鎮上還是非常扎眼的。
活動當天,就有非常多的人來跟他合影,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關心這是一個兒童攝影店的廣告。
所以其實這和很多“雷聲大雨點小”的事件營銷類似,沒有將產品和品牌的精髓和活動形式相結合,就很難打中你的目標羣體。
而他們在反思後,又決定要去跟婚慶公司合作,做捆綁銷售。這在很多大城市的線下營銷中是很有效的,比如説車險往往是在4s店捆綁銷售的,或是中介平台也推出了自己的裝修公司等等。其實就是把你的強剛需的上下游生意,捆綁在一起進行銷售。
想法雖然好,但瞭解之後他們發現,小鎮上唯一一家婚慶公司的老闆,是「老大哥攝影店」店主的親兄弟。前面我們提到的捆綁銷售,老大哥和兄弟的攝影店早已經做到了。
於是他只能去隔壁的鎮與其他婚慶公司合作,而那一個鎮上的婚慶店只想揩油,出價300塊跟拍,但是小周和死黨開車來回在兩個鎮上就要花50多元的油費,辛辛苦苦只能賺200多的毛利。而且,由於婚禮往往是在週末,跟拍業務和原本店中的兒童攝影黃金時間衝突,最終他們也放棄了這條道路。
於是,他又試圖去跟幼兒園合作。既然小地方是人情社會,那就“用魔法打敗魔法”。為此他想盡一切辦法與當地幼兒園小學搞關係,前前後後免費給幼兒園的老師、校長、教導處主任等核心人物的孩子免費拍了一大堆照片並請客吃飯。
後來小周終於等到了校長叫他去談價格,而推門進入辦公室後,他卻發現老大哥攝影店的人也在辦公室裏等候。原來,他只是被請過來壓對方價格的,這條路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於是他繼續向產業鏈上游挖,覺得婚慶不行,那就和婦產科醫院合作。但是近幾年開始嚴打醫院和社會上的各種商業機構合作,最終這條路也沒能走通。
後來他們決定在短視頻平台上面自己拍視頻、做宣傳,因為缺乏內容運營的經驗,最後還是沒能挽救頹勢。
小周和死黨的攝影店,終於在耗光存量後做不下去了。
總的來看,小周並不是沒有經營能力盲目開店,從前期的調研,到店面的轉讓、裝修等過程他都儘可能的做到了謹慎,在開店後的營銷嘗試中也靈活運用了各種營銷方式,最終還是沒能走向成功。
而小週迴小鎮開店的經歷並不是個例,為何大城市的經營經驗到了下沉市場就不再吃香了呢?
一些關於縣城商業的誤區
有人在不起眼的地方發了大財,不代表着縣城的商業到處都是藍海。
因為競爭少的反面,是市場狹窄。
在大城市,年輕人是淨流入的,一批人走就有一批人來,哪怕是消費頻率不那麼高的服務和產品,在大城市也能有持續的需求和增量,因此大城市的商業做的是增量市場。
而小城市就不一樣了,可能在市場調研中,你看到了增長的人均收入和消費能力,看到了極少的競爭對手,但縣城的需求是穩定的,在你進入之前,或許就已經飽和。
小城市開店,只能瓜分存量市場,因此很容易有業務上的重疊與衝突。而這裏拼的不完全是產品、服務、技能、營銷,更多的是關係、人情和人脈的積累。
對於從大城市回來的年輕人們來説,最不擅長的可能就是這些人情世故,因此常常重拳打在棉花上,不得要領。
回縣城創業,最忌諱的就是總用商業模型分析市場,覺得自己從大城市帶回去的風格和方法能夠降維打擊。其實小鎮有小鎮的審美,你所認為的“高級”或許在他們眼中是寡淡,你認為的“土”是他們理解的“喜慶”。
要能伏得下身,才吃得到縣城的蛋糕。
有時候,小鎮的某一種業態維持着驚人的穩定,那它大概率不是因為沒人發現商機,而是存量市場只夠這些量的商家生存,要麼就是經營者有着其他人不能輕易獲得的資源,從而形成了自身的壁壘。像老大哥攝影店,看似只是因為沒有競爭對手,其實卻有婚慶和幼兒園的業務線支撐才能屹立不倒。
因此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抓住市場空缺”,在小鎮其實是在拿雞蛋碰石頭,沒有一些能夠確定變現的渠道,是很難真正做成的。
最後,我認為足夠大的市場面前,才有定位和細分的需要。
在縣城的市場,最適合的是整合業務,而不是細分。最好你的店面,能滿足多種需求。
常常在大中型城市,專門的早餐店、咖啡廳、夜宵店才會活的很好。如果它足夠繁華,你只要抓住一個品類經營一個時間段就有可能活下去。
但在小地方,店鋪往往是集合式的。比如説叫老周餐廳的,往往早上賣包子、中午賣麪條、晚上還能給你燒農家菜,再晚一點還能支一個燒烤攤賣燒烤。
很多小鎮上的超市既是超市,又有一間房間是棋牌室,門口還會放兩個搖搖椅,在手機不普及的時候可能還會放兩個電話機。
用今天的VC行業流行的説法,這就是流量入口。他把所有他能聚人氣的東西都放裏面,這樣才能帶動銷售。
在人口基數不夠大的地方,它的業態一定是集合業態。比如老大哥店。就是證件照、婚慶照片、兒童攝影全都拍。如果要定位做兒童攝影,最好也應該在一個市級單位的行政區劃裏去經營,而不應該在一個鎮級的地方去經營。
逃離北上廣,
也要有緩衝地帶
所以,回鄉創業真的沒有可能了麼?
在好幾年前,就有一波逃離北上廣的浪潮,如今許多回鄉的人們仍面臨着心態上的不適應和身份定位的迷思。
在小鎮和縣城中,還存留着深刻的“鄉土社會”的痕跡。人際關係決定着信任,血緣親情影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小鎮的生意也不能靠營銷,人們更看重信任關係推薦和人情。多數在一二線推行的營銷地推戰術,在小鎮中施展只會被羊毛薅盡。
我的建議,是你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到二三線的城市可能是家鄉的省城或是其他區域中心“過渡。
這裏的社會是介於熟人社會和商業社會中間的狀態,這裏擁有更大的人口體量,更豐富的業態,更大的流動性。只要當地市場對你所擁有的技術或資源有一定需求,就有活下去的空間。
但是如果你像小週一樣,一口氣把自己丟回純熟人社會和存量市場,現如今靠一己之力做起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