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黃奇帆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 徐直軍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 馬春雷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 喬永清
支撐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社會治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
新基建是支撐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治理的各種基礎設施,它代表着人類文明的未來。構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社會,必須要有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
新基建是數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匹配的產物,是支撐數字經濟循環的基礎。要想釋放數字生產力所藴含的巨大能量,就必須要大膽變革生產關係。新基建為全面重塑生產關係、釋放數字生產力奠定了基礎。
要充分認識投資新基建與投資傳統基建的差異,創新新基建投資模式。投資新基建會帶動未來幾年中國高水平的投資,體現在投資模式的創新、投資綜合效益的增加、投資效率的提升等多個方面。新基建投資將顛覆傳統產業、使之走向數字化,產生不可估量的投資疊加效應、乘數效應。
新基建將助推數字經濟產業化,形成萬億級數字化平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與網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五位一體”,將形成數字化平台的有機體系,對經濟社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新基建將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形成具有顛覆意義的產業互聯網。構建產業互聯網是產業價值鏈重塑過程,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傳統產業要進行大膽的變革,對組織架構、組織能力進行升級迭代,提高內部協同效率,更好更快地為數字化轉型服務。
用基於新基建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推進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革命。加快佈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台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同時輔以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深化,將有助於打造基礎研究、區域創新、開放創新和前沿創新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動能。
發展新基建要遵循市場規律,避免一哄而上,重在應用,重在規則。新基建投資能否物盡其用,取決於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水平。要注重開放共享、深耕產業鏈供應鏈具體場景,注重各類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的互認互聯互通,注重數據的產權保護和安全有序流轉。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經濟高峯論壇上的發言)
釋放增長潛力推動經濟轉型
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就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30多年來,華為通過提供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全球30多億人。我們提供的5G、雲、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服務,與新基建計劃高度契合,可以説,華為一直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者。
新基建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是推動數字經濟的重要動力。近期看,新基建可為穩經濟、穩增長助力;長遠看,新基建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礎,將會激發更多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業態,釋放增長潛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在這裏,我就新基建涉及的4個方面談一些個人觀點。
一是必須認真評估數據中心建設條件,不能一哄而上。建設數據中心要強化共享屬性,綜合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用電成本和用户距離、需求等因素,有效發揮其規模效益、集約效益。二是需要智慧城市運營商提供持續服務。智慧城市離不開技術更新、運行維護、實時管理,需要智慧城市運營商負責投資、建設、運營,持續提供服務。三是重視應用軟件開發和使用。智慧城市要靠應用軟件實現各種功能,只有尊重軟件價值,明確軟件的商業模式,才能促進智慧城市的長期發展。四是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讓生活更方便,還能進入生產流程,幫助各行業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抓住新基建的歷史機遇,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價值,構建全場景智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經濟高峯論壇上的致辭)
加強規劃佈局優化政策環境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
新基建、新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及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市一直關注和推動新基建領域的發展,尤其是今年以來,上海市把新基建作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動能和戰略支撐。
今年,我們出台《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具有上海特色的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新終端建設,推出了8個方面35條任務舉措,旨在通過政府推動,加強新基建領域規範標準、資金引導等方面規劃,着力解決新基建“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強”的短板與問題。我們希望通過3年的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綜合性大科學設施羣雛形,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公共數字底座,率先構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終端設施網絡。
新基建一頭連接着巨大的投資需求,一頭牽引着不斷升級的應用和消費市場,將為我國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當前,各類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為新基建帶來了新機遇。未來,上海將持續推進新基建領域建設,在創新支持方式、加強指標保障、推動資源開放、優化佈局管理、規範標準設施、培育市場需求、加強應用場景等方面,做好“店小二”,助力加快新基建、發展新經濟,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經濟高峯論壇上的致辭)
發揮全媒體優勢講好新基建故事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喬永清
新基建是今年的高頻詞。在疫情影響下,傳統產業受到一定衝擊,新基建卻強勢提速,不僅在短期內創造出巨大的投資需求,還能在長期內形成強大的乘數效應,帶動其他行業以及我國經濟整體的轉型升級。
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始終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密切關注我國新基建發展進程,展示新基建的紮實做法和創新實踐,以綜合覆蓋受眾超9億人次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為推動新基建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夯實技術根基。新基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要想持續釋放紅利,就要有紮實的“地基”為支撐。要不斷提升核心技術能力,特別是要加強前瞻性、引導性技術的攻關,加速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新基建為抓手,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推動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
二是堅持包容發展,增強互聯互通。新基建覆蓋了5G、工業互聯網等諸多相互滲透的領域,與傳統基建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只有看到這種“連接”本質,才能更好理解新基建在撬動新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中的強大動能。發力新基建,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統籌好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新基建與新產業、新基建各領域之間的關係,在包容發展中釋放更大潛能。
三是堅持審慎發展,保持積極理性。新基建面向新領域、依靠新技術、引領新風口,既是當務之需,更是長遠大計。要深刻認識到新基建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嚴格遵循市場規律、產業規律,把握好建設節奏和力度。要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施策、量力而行,避免出現一哄而上、重複建設、產能閒置等問題。要不斷築牢安全底座,攜手行業共建安全生態,使新基建真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基石。
(摘自9月23日在新基建新經濟高峯論壇上的致辭)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