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日前在京表示,全球數據規則正在調整,中國以往發展金融科技和平台經濟的方式面臨挑戰。今後的發展應充分考量國際新的數字規則和相關政策趨向對中國的影響和制約,積極主動參與規則制定,為提升國家金融安全打牢基礎,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張曉晶首先肯定了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勢頭,他説:“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很快,處於世界第一方陣,全球金融科技類專利申請數量排在前25位的企業全部來自中美兩國,中國16家,美國9家。金融科技的信貸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比第二名高出很多。”
他認為,中國金融科技能夠大發展,在於把握住了發展的重要窗口期。中國有十多億人口,經濟長期中高速增長並保持活力和競爭力,有大量的企業和中高收入階層,形成了龐大的用户規模。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有着全球獨一無二、令人羨慕的應用場景。同時,發展的環境比較寬鬆。中國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時會從多重目標加以考慮。“比如,要不要保護企業的創新?允許不允許某種形式的企業壟斷?在發展新經濟上,應該説,沒有某種形式的壟斷就沒有創新,但這本身就是矛盾。一旦通過創新建立了壟斷,後面的創新又起不來。”也是在這種理念的不斷衝突中,中國對金融科技和平台經濟的監管總體上是比較寬鬆的。
但是,監管寬鬆點是不是能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強?是不是能引導更多企業去國際市場比拼?張曉晶明確表示,現在,全球的數字規則在調整,中國過去的金融科技發展方式並不能讓企業更強。因為歐洲、美國現在都實施或制定新的數字規則,反壟斷方面的舉措和力度很大,可能通過聯手形成全球數據治理新標準,近日歐盟決定禁止大規模監控及基於AI的社會信用體系。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過去形成的優勢,包括數據採集、人臉識別方面的優勢,其採集、交易和應用到底合不合規,會不會遇到新的政策門檻?在他和同事們看來,有些優勢將削弱,有些優勢甚至蕩然無存。
張曉晶認為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要適應新的國際規則。 樊江洪攝
他説,我國平台企業的壯大,總體看,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國內市場,與谷歌、臉書等國際頭部企業比,國際業務不是很大,基本沒有經歷過歐盟反壟斷等政策的壓力,法制意識、規則意識、產權意識也有待提高。“這方面,我們的企業很少把特色優勢放到國際視野中去觀察,很少考慮國際新規則將對我們形成制約。可是,中國的金融科技怎麼可能離開全球化、網絡化的世界?”
張曉晶強調,在他看來,國家近段時間對於數字經濟相關的、包括平台經濟的治理,不完全是基於資本的無序擴張,而且基於適應全球數字規則的新變化。所以,從金融發展角度講,如何把我國金額安全和金融開放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讓國外投資者更好享受中國增長紅利,這是非常大的課題和挑戰。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