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一直以來,我國的餐飲行業市場的規模都相當大,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國餐飲行業收入高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48.6%,規模相當大,而這其中有一種飲食方式非常受我國民眾歡迎,那就是火鍋。

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中的數據顯示,面對2020年特殊衞生事件的出現,火鍋行業不但沒有出現萎縮,規模反而不斷增大,貢獻了整個餐飲行業27.2%的線上訂單量的同時,還以4692%的大數據榜單增速排名餐飲行業增速第一名。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而且火鍋行業的市場規模也在逐年增大,據東方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火鍋市場規模達5934億元,線下門店約60餘萬家,預計在2023年,其市場規模將達8145億元,同比增長率或將達到11.2%。

規模如此大的火鍋行業自然引來不少資本的目光,隨着資本的入場,各種不同品類的火鍋品牌紛湧而出,火鍋行業也一度成為投資風口,但是讓不少人沒想到的是,在火鍋行業如此火熱的當下,有一個知名火鍋品牌卻市值不斷下跌,甚至為了減少虧損要關閉200家門店,這個品牌就是呷哺呷哺。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市值蒸發約200億

據呷哺呷哺2021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雖然呷哺呷哺的營收同比增長了59%,但是還是處於虧損狀態,預計淨虧損將達到4000萬元至6000萬元左右,而財報表示虧損原因除了資產減值造成的損失以外,主要就是品牌經營不善導致。

不過,對於呷哺呷哺來説,最大的問題可能還不是品牌經營,而是管理層的動盪。2021年6月,呷哺呷哺原行政總裁趙怡被股東特別大會罷免,而在趙怡被罷免的前不久,呷哺呷哺旗下品牌湊湊的CEO張振緯也辭去所有職位選擇離開,管理層頻繁的動盪讓呷哺呷哺的市值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截至2021年8月20日,呷哺呷哺的市值僅65.67億港元,每股股價也從27.15港元的最高點跌至每股6.05港元,市值蒸發了約200多億,這也讓不少人感到疑惑,那就是呷哺呷哺到底怎麼了?是什麼讓這個知名品牌走到今天的狀況?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去了?

“火鍋第一股”

實際上,呷哺呷哺有着相當光輝的過去,1998年,創始人賀光啓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呷哺呷哺火鍋店,彼時的呷哺專注開拓年輕人市場,靠着低廉的價格和高翻枱率,呷哺呷哺的規模不斷擴大,併成功在2014年以“連鎖火鍋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港交所上市,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之後為了擴大用户羣體,呷哺呷哺在2016年推出高端品牌“湊湊”,同時在2017年表示將改變產品定位,將從大眾快餐轉向中高端市場,但這一改變並沒有扭轉消費者心中呷哺呷哺比較大眾的定位,反而因為品牌升級,菜品價格從原先的3、40元升至6、70元,引發了很多消費者的不滿。

錯誤的決策

雪上加霜的是,呷哺呷哺還不斷擴大規模,據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呷哺呷哺的門店數量已達到1061家,規模的擴大不但沒有幫助呷哺呷哺成功擴大市場佔有率,反而讓其運營成本不斷上升,虧損越來越嚴重。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為了保證業績,呷哺呷哺只能選擇繼續開店,最終陷入惡性循環,門店越開越多,業績越來越差,盲目擴大的門店規模還導致呷哺呷哺的翻枱率不斷下降,從2017年的每天5人次翻枱率一度低於每天3人次,可以説盲目的擴張對於呷哺來説完全就是決策失誤。

錯誤的決策最終讓呷哺呷哺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據有關資料顯示,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從2018年就開始下滑,而2020年特殊衞生事件帶來的衝擊讓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從最早的4.62億元直接下滑至183.7萬元,同比下降了99.4%,非常誇張。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不過,在兩大高管離職後,創始人賀光啓宣佈重新上任CEO,並提出呷哺呷哺品牌將“找回初心”,重新迴歸大眾消費定位,同時賀光啓表示將對呷哺呷哺的餐廳模型、人員架構等重新進行優化,但火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已現頹勢的呷哺呷哺能在賀光啓的帶領下重回巔峯嗎?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由大拇指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5 字。

轉載請註明: “火鍋第一股”關店200家,市值蒸發200億,為何大家不願意去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