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船舶集團官方消息,中國船舶集團成功接下13艘16000標準箱的集裝箱船訂單,總價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這是有史以來中國造船企業承接的最大單筆集裝箱船訂單。這些新船的建造和交付時間表暫未公佈,但是中國船舶4月7日早盤股價迎來大漲,可能是受到這一喜報的影響。
在全球新冠疫苗不斷接種、疫情可能迎來轉折的2021年,全球貿易市場有所回暖;再加上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開始翻新、擴張基建設施,刺激經濟發展,全球集裝箱貨運需求或許也會隨之增加。此時中國接到13艘16000TEU集裝箱船的大訂單,就是一個明顯信號。
據英國克拉克森統計,在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船舶新訂單總數量為1024萬CGT。CGT即修正總噸,是根據船舶類型來反映船舶大小的單位,能夠較為準確地表示造船產量、造船工作量和造船的技術能力。今年3月克拉克森新造船指數環比2月上漲,所有船價也小幅上漲,表明全球造船市場已經穩中有升,回暖跡象明顯。
全球一季度的1024萬CGT當中,韓國狂攬了其中532萬CGT,是去年同期的10倍,市場佔有率高達52%;中國緊隨其後,佔426萬CGT,市場佔比42%;日本以35萬CGT排第三,佔比4%。韓國在3月份承接了超大型原油運輸船(VLCC)和12000標準型的集裝箱船共34艘,同樣佔比超過一半,在主力船種上優勢明顯。
一季度中國和韓國佔據了全球造船94%的市場份額;中韓之間的差距很小,也就是兩個日本那麼多。二季度一開始,中國船舶就一次性承接了13艘16000TEU大船,可以説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吹響了反超韓國造船企業的號角。
前不久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長賜”號貨輪,就是2018年日本金治造船建造的20000TEU集裝箱船,目前調查報告顯示“長賜”號不排除技術故障導致擱淺,進而引發了各大船東對日本造船技術的質疑。這將原本就已不多的大船訂單,進一步被中國和韓國獲得。
中國船舶今年將繼續在高技術附加值的船舶上發力,彌補短板差距,跟韓國造船企業爭奪訂單。在全球經濟放緩、美元大放水的背景下,中國高技術船舶、中國芯片等產業,反而可能迎來新一輪發展機會。
編輯:M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