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化學儲能處於大爆發前期,不只是巨頭的遊戲,創業者有三大機會。
作者 | 王賀
編輯 | 子鉞
圖源 | 寧德時代微博、比亞迪汽車微博、IDG資本公眾號
在碳中和的風口下,一個萬億級的商業機會來了。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份明確了配套儲能設備的規格要求,並明確規定配儲比例與配置時長要求。
在政策扶持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儲能領域已經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一個萬億市場正在起飛。
光大證券預測,到2025年,我國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0.45萬億元,2030年增長到1.3萬億元左右。
儲能技術按照類型來分主要分為機械儲能、化學儲能、電磁儲能和相變儲能等。其中化學儲能又包括電化學儲能和超級電容器儲能。
目前應用較多的是機械儲能和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電站、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都屬於機械儲能技術,投資成本相對較高。
在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中,電化學儲能的應用範圍最廣、商業化成熟度最高。電化學儲能電站,是通過化學反應進行電池正負極的充電和放電,實現能量轉換。
安信證券分析師鄧永康測算,2025年全球電力系統用電化學儲能市場規模預計超 5000 億元,商業前景廣闊。
這個巨大的市場機遇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極大關注。據睿獸分析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儲能領域的融資多達135筆,累計融資金額超470億元。紅杉資本、高瓴創投、IDG資本、春華資本、源碼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緊密佈局參與其中。
“投資本身應具備前瞻性,儲能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領域。”春華資本創始合夥人汪洋表示。
不過,業內人士的看法卻相對謹慎。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於清教認為,電化學儲能前景可期,但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很多根本問題需要解決,“創業者投資需要謹慎。”
緣何受資本熱捧?
當前,全國各地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還在發展初期,投資回報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電化學儲能緣何突然受到資本熱捧?
“主要是政策的力挺、市場剛性需求的驅動、企業投資擴產意願增強,增強了資本投資的信心。”於清教説。
近一年內,政策層面數次明確儲能產業的發展方向及目標。
2021年7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佈了《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等問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加快推進儲能規模化應用。
目前全國超過20個省市發佈了新能源配置儲能政策,以及相應的儲能補貼或鼓勵政策。
例如,廣東肇慶高新區對區內企業建設儲能、冰蓄冷項目,建成使用後給予150元/kW補貼,每個區內企業最高補貼100萬元;濮陽提出給予設備投資額度超過3000萬元的,給予設備投資額的10%補助,由此推算,補貼資金至少有300萬元。
政策力挺下,市場的剛性需求逐漸顯現。
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34億千瓦,佔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1%。與2018年的26.7%相比,提升近50%。
可再生能源發電存在固有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導致棄風棄光現象,增加供需不匹配程度且影響電網 穩定性,儲能技術可平抑電能供需矛盾,提高風光消納維持電網穩定,是新能源發展的必需環節。
儲能的本質是平抑電力供需矛盾。當前儲能的應用場景可分為電源側儲能、電網側儲能和用電側儲能三大場景。“碳中和”政策引發儲能增量需求。隨着儲能的剛性需求逐漸顯現,多省相繼出台新能源儲能設施強制配套政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近期電化學儲能受到資本市場熱捧,主要還是受到電源側風光強制配儲,以及銷售側(用户側)峯谷電價差拉大驅動。
前者有政府補貼,後者會帶來峯谷電價差套利機會。
各省政策均對儲能配置的裝機規模、儲能時長等提出明確要求,並鼓勵社會資本投建儲能、風光儲項目。例如湖北要求風儲項目配備的儲能容量不得低於風電項目配置容量的10%,且必須與風電項目同時建成投產;山東明確儲能配置規模按項目裝機規模的20%考慮,儲能時間為2小時,與項目本體同步分期建設。
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不斷提高,加之電動汽車、電採暖、智能化家用電器等新型用電負荷大量湧現,我國電力供應結構和電能消費方式出現較大變化,峯谷電價應運而生。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公司陸續公佈28省市區2022年2月電網代理購電價格,江蘇、浙江、廣西、河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寧夏、青海、天津10省市的電價差呈現上漲,有18省市峯谷電價差超過0.7元/度。
政策與市場需求雙管齊下,讓儲能領域的玩家們看到了巨大商機,投資擴產動作不斷。
目前,電化學儲能領域有三類玩家,以動力電池企業為主,同時包括少數消費電池企業和傳統通信企業。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中國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中,儲能技術提供商裝機TOP10依次為:寧德時代、力神、海基新能源、億緯動力、上海電氣國軒新能源、南都電源、贛鋒電池、比亞迪、中航鋰電和國軒高科。
2020年,寧德時代儲能業務佔營收比重已經提升至3.86%,儲能系統增速迅猛,2021年上半年儲能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27.36%至46.93億元。隨着電化學儲能市場放量,儲能業務有望成為寧德時代第二“增長曲線”。
電化學儲能領域有玩家瘋狂佈局,猶如給投資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為了真正意義上實現‘碳中和’,人類需要利用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這幾類能源都屬於典型的間歇性能源,必須依賴儲能才能在需要時釋放電力。”汪洋認為,儲能對於推進“碳中和”目標達成的戰略意義非同小可,這樣的“要塞”領域也自然會贏得投資機構的關注。
儲能產業目前正處於商業化、規模化應用的初期。儲能還需要不斷打磨產品,技術和金融模式,在確保安全運營這個重中之重的前提下,獲得商業上的充分可行才會最終獲得規模性的突破。對此,春華資本的汪洋充滿信心。
在儲能領域,春華資本的投資邏輯是,新能源和碳減排不僅體現在能源的供給端和使用端,還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處於能源產生和使用中的存儲階段,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新型固態電池都處於這樣的儲存端。
秉承這樣的投資邏輯,春華曾投資了遠景電池、輝能科技等企業。
在項目的選擇上,“我們看重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生態圈的能力和持續降本能力。例如,遠景在風電技術、風電和能源數據計算、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領域形成了充分的生態圈解決方案的能力。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能力將成為其強有力的護城河,在成熟市場中逐漸展現出難以被超越的落地能力。”汪洋説。
四大商業模式與五大難題
近年來,國內電化學儲能領域經過長時間探索與研究,已形成四大商業模式。
一、參與輔助服務。目前南方電網已經進行輔助服務市場建設的試點。2021年12月廣東把儲能、抽水蓄能電站和需求側響應等輔助服務市場的費用,由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和電網企業代理購電的全體工商業用户共同分攤。
二、電源側配合消納風光。對於電網消納存在壓力的地區,通過風光配儲,可以減少消納壓力。
三、電網側延緩擴容升級需求。在輸電網中,負荷的增長和電源的接入都需要新增輸變電設備、提高電網的輸電能力。但輸變電設備的投資大、建設週期長,大規模儲能系統可以安裝在輸電網中以提升電網的輸送能力,降低對輸變電設備的投資。
四、用户側峯谷電價套利和容量電費管理。所謂峯谷套利,就是利用大工業與一般工商業的峯谷電價差,在電價較低的谷期利用儲能裝置存儲電能,在用電高峯期使用存儲好的電能,從降低的用電單價中獲得收益。
容量電費管理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用電負荷曲線和用電最大負荷需求,本着“充得滿,放得完”的經濟原則確定儲能系統的最大儲能容量和最大輸出功率,同時通過引入分佈式儲能系統,在用電低谷時儲能,在高峯時釋放。
然而,在電化學儲能高速發展背後,仍存在五大難題。
在於清教看來,成本高、盈利難、投資回報期長、政策扶持與監管有待加強,是目前電化學儲能領域的主要問題。
電化學儲能領域擁有兩條技術路線,一是光伏、風電+儲能電站,二是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截至2020年底,鋰離子電池是電化學儲能的主要技術形態,佔比達92%。
儘管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對於電化學儲能來説仍然過高,目前的機制下無法滿足大規模發展的需要。
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21年度電池價格報告顯示,包括電動汽車、公共汽車和固定存儲項目在內的多種電池用途的平均每千瓦時價格降至132美元(約840元人民幣),比2020年每千瓦時140美元(約891元人民幣)有所下降。
鋰離子電池的高成本,也導致企業盈利較為困難。
東吳證券測算,目前儲能度電的平準化成本在0.7元/kWh,高於風光的上網電價,要實現盈利較為困難。而新建光伏電站I-III類地區指導電價為0.35、0.4、0.49元/千瓦時,新建風電場Ⅰ-Ⅳ類地區指導電價為0.29、0.34、0.38、0.47元/千瓦時,也就是説,僅僅從減少棄風棄光獲取收益無法滿足儲能成本回收的需要,要耗費大量的財政補貼或公司自己承擔虧損。
在成本高,盈利難兩大難題之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投資回報週期也變得十分漫長。
以早期集中式光伏電站加裝儲能為例,若鋰電池儲能電站裝機10兆瓦/20兆瓦時,電池單價1100元/千瓦時,光伏上網電價為0.9元/千瓦時,光伏棄電率為8%,則儲能項目動態投資回收期為9年,內部收益率為10%。
目前,我國電化學儲能處於大規模爆發前期,監管尚無規範可循,這也給了一些企業投機的機會。
2020年以來,不少鋰電企業轉戰儲能領域,一些二、三線電池廠迫於產能壓力,用低價、劣質產品殺入儲能市場。在儲能系統供應商中,不乏一些從電動自行車、通訊基站跨行而來的投機企業,其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堪憂。
此外,於清教認為,安全問題也是發展電化學儲能的攔路虎,頻繁發生的儲能電站爆炸起火事故需要反思。
2021年4月16日,位於北京豐台區西馬場甲14號的北京福威斯油氣技術有限公司光儲充一體化項目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1人遇難、2名消防員犧牲、1名消防員受傷,火災直接財產損失1660.81萬元。
事故調查報告認為,事故主要原因為電池間內的磷酸鐵鋰電池發生內短路故障,引發電池熱失控起火,以及電池及電池模組熱失控擴散起火。
三大創業機會
電化學儲能正處於商業化初期,在未來幾年會進入規模化發展時期。
根據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林伯強指出,目前儲能規模主要還只是考慮電源側配置的需求,如果考慮輔助服務市場和用户側配置的需求,在未來幾年儲能將是萬億級別的市場。
在他看來,對於創業者而言,主要的機會在三個方向:一是進入儲能運營服務市場,可以與用户電費管理、綜合能源服務等相結合。
調研機構Navigant Research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增值服務(VAS)在過去十年中對推動儲能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創新型儲能廠商在不斷擴大的市場份額中建立領先地位。
二是對於電池、逆變器等生產企業,可以佈局向下遊延伸,進入儲能設備製造領域。
儲能變流器是聯接電源、電池與電網的核心環節,由於儲能變流器與光伏逆變器在技術原理和下游客户具有高度重疊性,所以主流光伏逆變器廠商近年來都開始向儲能領域延伸,並推出相應的逆變器產品,並持續推進一體化。
三是對於新增的風光配儲,未來可能誕生共享儲能等新的業務模式,投資者可以參與。
共享儲能是將獨立分散的電源側、電網側、用户側儲能資源進行整合,交由電網進行統一協調,推動源、網、荷各端儲能能力全面釋放,提高儲能資源利用率。
在業內看來,共享儲能擁有三大優勢,一是有利於促進新能源電量消納;二是有利於提高項目收益率,能夠縮短投資回收週期;三是有利於促進儲能形成獨立的輔助服務提供商身份。
簡言之,電化學儲能不只是巨頭的遊戲,創業者仍有較大的創業機會。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