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8月15日電 英國《衞報》近日發表拉里·埃略特的評論文章,指出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使各大經濟體團結起來,而這一次的經濟危機讓全球出現嚴重分裂。
《衞報》文章截圖
15年前,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宣佈清算旗下三家在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有重大風險敞口的對沖基金。
消息發佈當天並未引起過多關注,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不僅法國巴黎銀行,幾乎每一家大型金融機構都有與業績不佳的美國房貸相關的證券業務。2007年8月初,BNP只是觸發雪崩的那塊鵝卵石。
又到了八月,又是一場危機。英格蘭銀行行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重新喚起對2007年的記憶,在英國經濟將遭遇重創之際,宣佈陸續上調利率。
撇開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崩潰不談,上一次“名正言順”的全球衰退是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只有大規模的政府救助才能阻止銀行體系的崩潰。
英格蘭銀行預測,這一次的經濟衰退將持續五個季度,與2008-2009年時一樣長,但程度沒有那麼嚴重。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經濟產出預計將有略高於2%的下降,而在21世紀末的經濟衰退中,這一指數大約為6%。
另一個好消息是——據悉——全球銀行體系與15年前相比,承受虧損的能力更強,監管更嚴格,資本抗壓能力更大。有人説,銀行業在2007年年中也被認為處於良好狀態。
然而,這兩次危機還有其他應該引起關注的不同之處。
首先,上一次危機是在全球經濟持續15年增長之後發生的。經濟增長強勁,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從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進口的廉價商品維持低通脹狀態。
此後,經濟出現增長乏力的情況,生活水平一落千丈,通脹率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眾多預示未來出現問題的信息一直不斷地出現。
在應對危機的政策空間方面,各國財政部和央行在2007年的處境要好得多。公共債務水平較低,官方利率在4-5%左右,量化寬鬆政策還沒有出現。各國政府認為有空間增加支出,減少税收,而各國央行則有空間大幅削減借貸成本,施行量化寬鬆政策以大規模購買債券。
如今,美國經濟在過去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歐元區和英國經濟都在走向衰退,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卻都在提高利率。如果沒有高通脹率,三大央行都將降息,而不是加息。央行的目標是以反週期的方式行事:在繁榮時期提高利率,在蕭條時期降低利率。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非但沒有緩解衰退壓力,反而在雪上加霜,加劇衰退。
在央行決定重申其反通脹信譽的情況下,財政部面臨着一個選擇:要不堅持赤字削減計劃,要不通過增加支出或減少税收以緩解經濟衰退的痛苦。更為理智的選擇是後者。
2009年金融危機和當下經濟衰退的第二個顯著差異是國際合作的崩潰。2009年4月,英國前財政大臣布朗在倫敦主持了20國集團領導人峯會,彰顯了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發達經濟體(如美國、德國和日本)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將攜手行動,刺激全球經濟發展。
隨着世界經濟趨於穩定,20國集團凝聚力有所減弱,而如今完全消失。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衝突引發西方對俄羅斯發動經濟制裁,俄羅斯政府則以切斷天然氣供應和提高能源成本予以回應。對於英國即將陷入經濟衰,英國央行提高利率的決定,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視之為經濟戰爭中獲得的小勝。
2009年,中國被視為經濟夥伴。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七國集團的央行行長——比如當時的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表示,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全球大問題。
現在的形勢大不相同。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需要更多的自給自足。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冒着大量產品都至關重要的零部件供應遭切斷的風險。
如果去全球化意味着供應鏈更短、更綠色也,可能對地球來説不是件壞事,可是,如果這意味着撕毀全球碳排放削減協議的話,就要另當別論了。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世界各國走到了一起。2020-2022年的衰退危機播下了分裂的種子,暴露了一些痛苦的事實。2009年以來的復甦從未真正發生過,在全球氣温越來越炎熱、生活越來越貧困、民眾越來越憤怒之際,世界卻沒有方向舵。
(編譯:張褘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