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投資者在買入基金後,都愛去看基金的估值,估算一下當天是漲是跌。但大家會發現,基金的估值與最終公佈的淨值往往是有點偏差的,偶爾偏差大了,還可能會出現估值漲了3個點,但最後數據出來只漲了2個點的情況。
近期,也有不少投資者在社區發問:“為什麼漲的時候淨值沒估值漲的多,跌的時候比估值跌的多?”“是基金經理偷吃嗎?”看估值進行操作結果誤差太大,該怎麼辦?
歸根到底,我們投資的永遠是不可預知的未來,擇時總是很難。如果不可能克服過分關注短期漲跌,也許定投會是比較好的投資方式。過分糾結淨值跟估值的對比,往往導致錯誤的判斷,與其這樣,不如正確看待投資這件事,然後將資產交給時間的力量。
一、為什麼估值和淨值不一樣
首先我們要搞清估值(也就是盤中淨值估算)與基金淨值的關係。
盤中估值,就是根據最近一個季末基金的重倉股和持倉比例(距離上一季度時間越久,持倉變化就會越大),倉位數據等,來進行的淨值估算,並非實際真實的淨值,並不能作為基金申購、贖回的最終價格。
基金淨值是每份基金的淨資產價值,基金淨值代表着投資者在申購、贖回時的基金最終確認價格,一般會在下午15點休市後陸續公佈。
在大多數情況下,基金估值只具有參考意義,具體投資過程中,千萬不要被估值誤導。
淨值今天跑輸估值,淨值明天跑贏估值,無非都是數學上的概率問題。基金投資,還是應該買長不買短,過分關注估值容易得不償失。
1、 十大重倉股的佔比導致誤差
因為估值參考持倉信息來自於基金的定期報告,但是季報並不是把基金買了哪些股票和債券都一一列出的,它只是列出了前十大重倉的證券,信息的依據不夠齊全,自然沒有辦法得出完全精確無誤的估值。
2、基金定期報告存在滯後性
按規定,基金季度報告在每個季度結束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公佈,半年報在上半年結束之日起60日內公佈,年報則是每年結束之日起90日內公佈,時間都相對滯後。所以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基金經理最新持倉數據”,實際上至少都是大半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從上期季報到當期季報的發佈期間,基金經理大概率會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進行調倉換股,而基金估值使用的是舊數據,可想而知這中間肯定會有出入。
3、不同平台計算方式不同
投資者可能會發現,不同平台的基金估值是不太一樣的,它們之間存在差異性。背後的原因是平台採用一些模型和算法,根據基金過去的淨值表現儘可能還原基金的真實持倉情況,各個平台採用的模型不一樣,所以估值數據也會存在差距。
另外,如果短期湧入基金的資金較多或者贖回的資金過多,可能導致基金的權益倉位被動降低,也會使得淨值估算就與實際淨值出現偏差。
其實基金的估值只是給投資者一個淨值的參考,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淨值,我們應該意識到它存在誤差的可能,理性地去看待。在投資中,實際漲跌幅還是要以最終公佈的基金淨值為準。
另外,相對主動基金而言,被動型基金估值相對準確,因為該類基金的持倉相對固定,變化較小,所以估值相對可靠。
如果一隻主動型股基的“淨值估算”與實際淨值差異較大,説明該基金倉位很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
二、如何正確運用基金估值和淨值?
1、如何正確運用基金估值
基金估值的出現對基金投資來説,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估值相對來説不太準確,但是已經較為接近了,在我們基金投資中,有時候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避免了我們盲目操作,提高了我們基金便捷性和準確性。
基金公司會在交易日晚上公佈當天的基金淨值,也就是説,我們當天白天買賣的時候,並不清楚買入賣出的價格是多少。此時基金估值就給了大家一個參考,對於當天的基金走勢有一個大致瞭解,並根據這個參考數值決定買入賣出。
“淨值估算”意義在於為投資者進行基金的下一步操作提供參考。但也僅限參考,如果把它作為操作申購/贖回規避風險的唯一依據,就不可取了,定投才是天然緩衝風險的手段。
我們剛剛説過了,基金公司會在交易日晚上公佈當天的基金淨值,也就是説,我們當天白天買賣的時候,並不清楚買入賣出的價格是多少。此時基金估值就給了大家一個參考,對於當天的基金走勢有一個大致瞭解,並根據這個參考數值決定買入賣出。
但既然説明是估算的數值,所以估值僅供參考,買賣基金還是要綜合多因素去判斷,避免追漲殺跌。判斷基金是否值得投資,要去觀察基金的投資方向、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和基金的長期淨值走勢等。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估值和淨值的對比來發現問題,特別是主動型基金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淨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這個基金的倉位大幅變動的可能性比較大,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參考。
2、如何正確運用基金淨值
(1)實際收益與基金的淨值的高低無關
用1萬元購買基金淨值不同的A、B基金,雖然獲得的份額不一樣,但漲幅相同的情況下,實際收益是一樣的。假設A和B基金在一段期間內都上漲50%,A基金淨值為1.5元,B基金淨值為3元,兩隻基金資產分別為1.5*10000=15000,以及3*5000=15000,並無區別。
這説明基金淨值的高低只是影響基金持有人買到的基金份額多少,最終的漲幅只和基金的收益率有關,和淨值高低無關。
(2)同樣的基金淨值,卻並不同樣優秀
基金淨值儘管反映了過往的歷史業績,但是業績的好壞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兩隻基金髮行時淨值為1元,在基金經理的管理之下,兩隻基金的淨值均達到了2元:
情景一:假設兩隻基金髮行時間不相同,不考慮分紅,如果A基金是1年前發行的,那麼它這一年的收益為100%,如果另一隻基金已經成立了10年,那麼它從淨值1到2元,花費了10年,年化收益則只有7%左右(1.07^10)。因此如果只看基金淨值不看運行期限,無法判斷哪隻基金更好。
情景二:假設兩隻基金髮行時間相同,但是A基金期間有分紅,B沒有分紅,同樣的單位淨值下,顯然A基金的業績要更好一些。因此單位淨值無法衡量基金的歷史分紅情況,應當看累計淨值。
(3)與其看淨值高低,不如看淨值波動
同樣的歷史收益背後,每隻基金因投資風格的差異,其業績對應的風險是不同的。
假設A和B基金兩隻股票型基金,發行時間相同,某一年的收益率均為50%,那麼你更喜歡年內淨值波動像坐過山車,一度下跌到負40%,最後漲到50%的A基金呢?還是更願意持有勤勤懇懇積累收益,嚴格控制回撤,最終做到50%收益的B基金呢?相信很多投資者都喜歡持有B基金,因為同樣的業績表現下,基金淨值波動越小,投資風格越穩定,業績的可持續性才更強。
從基金經理的角度看,取得同樣的業績,淨值更加穩健、回撤更小的基金,對於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要求越高。從持有人的角度看,淨值的波動也十分考驗持有人的心理素質,即使基金在一個考察期內實現了正收益,但能否拿得住是需要打個問號的。
總之,在基金交易時,不要過度依賴淨值估算,不要被估值迷糊了眼。可以通過估值和淨值的對比來發現問題,特別是主動型基金這一方面。要是估值和淨值差距太大,可以想想原因,這個基金的倉位大幅變動的可能性比較大,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參考。
在選擇基金時,需要正確解單位淨值、累計淨值、估算淨值的含義。不能單純的根據基金淨值、估值的高低和漲跌來做出交易決策,要正確的使用淨值數據來評價基金的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還是應該買長不買短,過分關注估值容易得不償失。
(文章整理自財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