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買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越來越難了。”10月25日,長沙市民陳先生感慨,前不久他收到銀行發來的短信,早兩年他購買的一款年收益超過5%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了,而現在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4%以下。
785款銀行理財產品被“強退”
近期不少投資者發現,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還在合約期內,卻接到銀行的通知,被提前終止合約。數據顯示,從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其中,僅2020年,就有785款產品提前終止合約,涉及多家商業銀行。
以工行一款產品為例,7月29日,2018-8期“安享長盈”工銀財富客户專屬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這款產品於2018年3月發行,期限長達5年,原到期時間為2023年3月8日,但工行發佈了提前終止公告,產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產品期限由1829天變為877天。
值得注意的是,該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高達6.1%,而現在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不到4%。據瞭解,今年以來被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都跟這款產品一樣,收益率比目前的市場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為啥被“提前終止”?
短短兩年多,上千款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業內人士分析,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主要是出於資管新規的整改壓力和成本的控制。
2018年4月,央行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其中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兑付,實現淨值化轉型,保本型等違規理財產品必須退出。今年以來,銀行普遍加快了對傳統不合規老產品的清退。
此外,資金成本也是銀行考慮的重要因素。存續老產品定價較高,部分產品大多仍存在“剛性兑付”現象,而當前市場利率維持較低水平,新增投資品收益下行,容易出現成本與收益倒掛的現象,因此部分銀行適時採取了終止高收益產品運作方案。
告別“穩賺不賠”
上半年300多款銀行理財產品現虧損
在打破剛性兑付的背景下,理財產品穩賺不賠或將成為回憶。(新華社 發)
銀行理財產品動輒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過去式”。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延續了去年整體下行的趨勢,部分產品甚至在年中出現負收益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只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
記者發現,在出現虧損的理財產品中,虧損幅度較大的理財產品多為權益類產品,佔比在10%以內,投資標的為股票、全球存託憑證等產品。
346只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佔比為88.7%,虧損幅度大多在5%以內,主要投資於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固定收益證券的理財產品。
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同進退”的還有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採集的78只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樣品數據顯示,今年1月初,這些產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約為2.63%,6月底平均收益率已降至1.72%。
9月股市市值蒸發近4萬億
平均每户虧2萬多元
上個月,湖南股民的日子也不大好過。滬指上攻3500點失利後,開啓震盪下行之路,滬深兩市整體呈現震盪整理格局。記者從湖南省證券業協會獲悉,9月末,我省託管的客户證券資產市值為13581.42億元,較上月減少了394.2億元。
交易軟件統計顯示,9月共22個交易日,滬指累計下跌5.23%,深成指累計下跌6.18%,創業板指累計下跌5.63%。總體來看,9月股市的市值蒸發了近4萬億,按照1.7億户股民來計算,平均要虧去2萬多元。
打好收益保衞戰 錢要往哪裏投?
股市震盪不休,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甚至不保本了,我們的錢要放在哪裏投資?
有記者走訪了長沙市的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5%左右,年化收益超過4%的產品寥寥無幾,並且基本以淨值型產品為主,資管新規前盛行的保本理財已經不見蹤影。
對於此前習慣了銀行理財“穩穩的幸福”的投資者來説,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該如何打好收益保衞戰,儘量獲取到更高的投資收益呢?
業內人士表示,與國有銀行相比,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往往會更高,投資者不妨貨比三家。目前,不少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都會通過諸如京東金融、度小滿之類的金融科技平台來推廣產品,在這些平台上能淘到一些收益率超過4%的儲蓄、理財產品。在保證一定的流動性資金的前提下,投資者最好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在利率下行的趨勢下可以提前鎖定遠期收益,並且避免了短期頻繁交易帶來的募集期及空檔期對利率的攤薄。
此外,投資者還可以考慮配置保險年金等穩健保本投資打底,鎖定長期利率,輔以配置少量股票基金來拉高投資收益。
【來源:紅網邵陽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