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導語:一堂生存與取勝的殘酷課程。

曾經的“高富帥”生物醫藥,自2021年下半年,陸續刺破了“估值泡沫”。

恆指醫療保健業指數,而今跌到幾乎只剩去年7月初的零頭。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港股恆生醫療保健業指數,來源:同花順iFind

該指數於2015年8月7日發佈。按照醫藥行業投資人的説法,“目前醫藥板塊的估值比過去90%的時間都要便宜。”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恆指醫療保健業指數,來源:wind,阿爾法工場整理

很多公司,其港股跌幅超過了80%。其中,最搶眼的明星——創新藥企,不乏破發,甚至破淨。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恆生醫療保健成分股漲跌幅統計,來源:wind,阿爾法工場整理

遙想當初,創新藥企扎堆奔赴港股敲鐘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不到一年半,去似山崩。

可謂一日看盡長安花。

預期的“破淨”

投資是一種博弈,博弈的是預期差。

近一年來,市場正在不斷改變對生物醫藥行業的預期。

曾經,受上市條件所限,資本市場鮮少見到創新藥企的身影。

2018年4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規則》中,“主板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以下簡稱18A)的出台之後,打破了“不盈利不能上市”的限制。此後,一大批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紛紛登陸港股。

國家鼓勵藥企創新政策落地、西達本胺原創新藥首次出海等等,一個個里程碑事件,令資本更加“瘋狂”,各路投資人紛至沓來。

利好加持下,創新藥一級和二級市場,都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2021年,一級市場醫療健康行業交易金額近4000億,平均單筆交易金額達到2.5億。較10 年前,交易金額翻了近50倍。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二級市場也甚是火爆。

“標杆”不斷湧現。

專注創新單克隆抗體藥物及蛋白藥物的生物科技公司康諾亞(2162.HK)上市,開盤即大漲46.34%。

治療癌症及免疫性疾病的和黃醫藥(0013.HK)上市首日股價漲幅,一度達110%以上。

創新藥企爭先恐後奔赴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管線接續鉅額研發投入。

以2018年赴港上市的君實生物(1877.HK)為例,在君實生物招股書中,2016年和2017年,營收分別為375.7萬元和114.8萬元,虧損額分別達到了1.32億元和3.21億元。而研發開支在2017年就有2.75億。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2016年-2017年君實生物研發開支,來源:君實生物招股書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2016年-2017年君實生物財務數據,來源:君實生物招股書

高強度的研發支出,讓君實生物等創新藥企業,不得不致力於長期尋找投資資金。

持續虧損並不妨礙投資人追捧這類公司。誠然,創新藥研發成本高、投入時間長,可一旦新藥成功上市,會為投資人帶來豐厚回報和長尾收益,以及其後長達20年專利保護。

投資人看好公司技術夠先進,團隊夠專業,管線前景夠廣闊。他們期待,自己投資的企業有朝一日,也能可以像莫德納(MRNA.O)一樣,憑藉mRNA疫苗的“東風”,總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賺得盆滿缽滿。

理想豐滿,但現實骨感。

只看到眼前的繁榮,就輕率投身泡沫交易,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將舉步維艱。

投資人抱着“此時不投,上市後可能要翻十倍”的想法,將資金大把撒向創新藥領域。

但部分投資人對創新藥的認知停留在表層,對於研發難度到底有多大、管線所處的賽道是否擁擠、費用投入的細節、商業化週期等問題,研究深度遠遠不夠。

從狂熱的信念,到業績真正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me-too 到 me-better

研發是創新藥企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是一直令它們感到頭痛的問題。

一個原因是,創新藥的研發需要極高的資金,多年持續投入。

創新藥業內一直有一個“雙十定律”,即需要超過10年時間、10億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發出一款新藥。

以創新藥“旗艦”百濟神州為例,2022年上半年,百濟神州(6160.HK/688235.SH)的研發費用為50.16億元,同比增長20.82%。

大量資金,主要用來孵化核心管線。在此之外,前期研發投入過高,時間過長,短期無法收回成本,也都是常見問題。

更關鍵的是,如果研究開發、臨牀前試驗、臨牀試驗等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整體失敗的可能性。一旦創新失敗,前期投入將血本無歸。

即便萬事俱備只待審批,也並不如想象中樂觀。

國家藥監局2022年6月發佈的《2021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21年共受理新藥臨牀試驗申請2412件、新藥上市許可申請389件,但當年僅有47個創新藥獲審評通過。

創新藥上市獲批難度可想而知。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

甚至,如果後續仍需高額投入,而資本市場預期降低、競爭環境又發生變化,藥品沒來得及商業化,其價值將面臨“毀滅”。企業之前花費鉅額時間精力資金佈局的管線,將從“資產”變成“負債”。

從國外因素看,2022年,藥明生物(2269.HK)幾個公司被列入“未經核實清單”(UVL)、信達生物(1801.HK)PD-1出海受阻、美國FDA監管趨嚴等諸多事件,使市場對創新藥企業的發展信心大大降低。

很快,上市即跌破發行價現象陸續顯現,有的公司市值跌破了淨資產。

例子不勝枚舉,有嘉和生物(6998.HK)、雲頂新耀(1952.HK)、兆科眼科(6622.HK)、藥明巨諾(2126.HK)等等。

在18A正式生效7天后遞交招股書、第一個利用新規則上市的中國大陸生物科技公司歌禮制藥(1672.HK),上市發行價為14港元/股,開盤當天,市值一度達到160億港元。

今年10月25日,歌禮制藥以2.09港元/股收盤,與IPO時相比,縮水接近80%。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歌禮制藥股價走勢圖,來源:同花順iFind

從國內政策因素看,2021年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佈了《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南原則》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

這意味着,製藥公司申報臨牀試驗,就要打敗市場上已經獲批的最好品種。

該文件直接擊中了中國創新藥行業痛點。

因為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製藥企業的創新藥,基本都是me-too類,即靶點相同、適應症和療效基本相同,只是結構上有所差異。其中,不乏模仿國外做仿製者,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有效地規避了專利限制。

但未來創新藥的導向,將從me-too 變成 me-better。

“更好”的創新,當然難度更大。

重建“龍頭信仰”

創新藥投資,走到了艱難時刻。

情勢轉移,曾經冒險過度的投資人,並不再相信長尾未來,而是將悲觀預期折現於當下。

藥價談判、成熟靶點賽道擁擠、研發費用高企、前路不明,種種重壓之下,行業洗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比如,PD-1(免疫抑制分子)是治療腫瘤的新型藥物。近年來眾多企業都擠入了PD-1賽道,但PD-1已屬“紅海”靶點。

CDE在2020年共接受申請註冊9768項,其中60%為抗腫瘤藥申報,批准的700多項抗腫瘤藥物臨牀試驗申請項目,覆蓋150個靶點,其中PD-1/PD-L1達到133項。

如前文所述,國內政策導向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藥物新靶點原創藥物),那麼me-too類創新藥的盈利空間,勢必大幅度受到壓縮。

2021年11月10日醫保談判後,4個國產PD-1產品均已納入醫保,中國的PD-1價格幾乎“卷”到全球最低,6年間降了80倍。

想要活下來,就得經得起狂風暴雨。

風雨過後,被市場投票選出的公司,才真正稱得起投資價值。

目前來看,具備平台化產品能力強、研發實力強勁、產品管線豐富等幾個特徵的頭部企業,更有“穿越週期”的希望。

比如研發創新疫苗的康希諾(688185.SH)、國產新冠口服藥“種子選手”君實生物,以及致力於創新轉型的“一哥”恆瑞醫藥。

此前,康希諾發佈2022年半年報,營收6.3億,同比下降70%;淨利潤1223.8萬元,同比下降98.69%。而今年前三季度,康希諾累計淨虧損達4.87億元。

根據公告,虧損的原因主要是新冠疫苗需求量大幅下降,疊加前三季度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有5.26億元之巨。

翻盤的希望在哪裏?

如果回看歷史,在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克威莎”上市之前,康希諾因大量投入研發,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1年“克威莎”上市,令其當年即實現盈利19.14億元。

這似乎能説明,一款新藥品的成功商業化,便可以給公司帶來可觀的回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8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藥“飢餓遊戲”:沒有冠軍,只有倖存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