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預計全年退税減税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税約1.5萬億元,退税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中國政法大學財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記者,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支持企業紓困發展是穩住經濟大盤的根本,税費政策支持是關鍵,從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中看,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
其中的“新”,體現在減税與退税並舉,不止減税,還有退税,且退税與減税的規模相當。從總的規模上看,2.5萬億的減退税規模超過去年一倍,力度只增不減;從受益主體上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製造業、科技創新是減退税重點。
“減退並舉”、規模相當,過去不能“減”的這次能“退”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税與退税並舉。
施正文告訴記者,在為企業減負部分,表述由“組合式減税降費政策”變為“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是因為今年實施了減退並舉的新組合,“過去主要是減税,現在不僅減還要退”。
對這項措施的用意,施正文解釋,減税要先有税,疫情下很多企業沒有利潤,不用繳税,也就不存在減税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明明減了很多税了,但是有些時候企業還是覺得感受不到、獲得感不強的原因。
退税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些企業現在沒有利潤,但在過去還有存量,這次將這些存量税額留抵退税,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問題,擴大税費支持政策的受益面,很多過去沒有充分享受到的減税降費紅利,企業這次也能享受到了。
同時,減退並舉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手段上,所謂“並舉”還體現在規模上,退税達到1.5萬億元,超過了減税的規模,可以説旗鼓相當,是真正把支持給了企業。
小微企業和個體户、製造業、科技創新是支持重點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減税部分,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減税降費政策,並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對小規模納税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税。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税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税。
退税部分,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税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税額足額退還。重點支持製造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税問題。
施正文認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科學調控、精準調控的導向。組合式減税不僅要看規模,而且要看方向,要將減退税的發力點真正體現在今年經濟社會工作的發力點上,“不能不該減的減了,該減的卻沒減”。
從今年的發力點上看,施正文認為有三個面向,即面向廣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面向製造業、面向科技創新。
他解釋,我國90%的市場主體都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涉及民生、就業。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發展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疫情之下面臨的困境更大。因此,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紓困,對保持市場穩定和就業有很大作用。
比如,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税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税額足額退還。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税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税,“這就相當於只有5%的税率了。”施正文説。
對製造業的扶持主要體現在退税上,製造業可以説是我國經濟的基礎,穩定製造業對於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報告提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達到100%。
施正文認為,這三個面向體現了我國政策兼顧短期和長遠,為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紓困是解決當下的問題,但是長遠來看,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還是要依靠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實現創新驅動。
■ 解讀
大規模減税降費累計將超10萬億,減税還有空間嗎?
按2.5萬億元的減退税額計算,從2016年我國實施大規模減税降費以來,累計新增減税降費將超過10萬億元。
當前,我國宏觀税負(税收佔GDP的比重)已經降至15.1%,在世界上屬於較低水平,繼續減税降費的空間還有多少?税收缺口如何補齊?
施正文認為,看減税降費的空間不能單一維度,去年我們減税也很多,但是幫助了企業,就是涵養了税源,新成立的市場主體增加的税收達到幾萬億,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減税降費政策支持了整體經濟的恢復發展,經濟實現更大發展,税收自然就多了。
“這也就是跨週期調節的深意。”施正文表示,連續幾年減下去可能會對財政的可持續性帶來一些影響,但是經濟走出這段下行和低迷以後,未來經濟恢復增長就會“償還”,累計的財政赤字、債務等就會“還”回來了,這就是跨週期調節的道理。
“當然,我們也要高度重視減税的空間和財政的風險。”施正文説,從今年的報告來看,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赤字率下調、新增專項債規模也沒有那麼多,這就是考慮到了風險。
整體上看,施正文認為,從國際指標來看,我們的風險是可控的,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政策也還有空間,“這些年可能積累了一些問題,但都是短期的,不要怕短期”。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