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研報屢屢“翻車”,還能信嗎?
對於初入股市的散户而言,想要以一己之力從4000多隻股票中篩選出具備投資價值的公司,難度係數實在太大。相較之下,機構的資源更廣、蒐集的公開信息更全面、分析師數量更多且專業、覆蓋的行業及公司也自然更廣泛。因此,通常而言,機構發的研報相較於投資者通過個人平台發的股評,也更具權威性。
然而,越來越多的個例顯示,機構研報的權威性也有失效的時候。有的研報成了反向指標,有的研報被上市公司親自下場“反水”。
近日,上海證券研究所發佈一份關於科創板次新股安旭生物(688075.SH)的報告,該份長達40頁的報告不僅出具了推薦“買入”評級,還給出高達252億元(較當日市值增長60%)的市值預測。
公告發布不久後,安旭生物即刻“闢謠”,發佈了一份關於2021年年度業績預增暨澄清説明公告,明確表示報告僅為上海證券研究所意見,公司上市後從未接受機構調研,且無法預測2022~2023年的業績情況。
安旭生物親自“反水”
安旭生物是集研發、生產、銷售體外診斷試劑、POCT儀器及生物原材料為一體的生物醫藥企業,目前主營業務以毒品和傳染病檢測為主,妊娠、腫瘤等其他檢測為輔。2021年11月18日,安旭生物在科創板上市交易,發行價為78.28元/股。
上市後,安旭生物股價震盪上漲,最低觸及81.11元/股。到了2022年1月6日,股價開始漲停之路,連拉4個“20釐米”漲停。而上海證券研究所的研報,就發在第四個漲停的交易日(1月11日)裏。截至1月14日收盤,安旭生物報收於302.76元/股,創上市以來新高,較發行價(78.28元/股)累計上漲286.77%。
2022年1月11日,上海證券研究所發佈名為《安旭生物深度報告:原料自主可控,引領POCT檢測發展》的研報,以公司POCT診斷便捷迅速,行業前景廣闊;重視原料自主可控,自給能力強;獨家新冠自測筆獲批疊加產能提升有望顯著增厚業績等幾大原因,首次給予安旭生物買入評級。
同時,該研報預計,預計2021~2023年公司將實現歸母淨利潤7.26億元、29.88億元、16.55億元,同比增長11.9%、311.5%、-44.6%,對應EPS為11.84/48.72/26.98,2021-2023年PE估值為15.08/3.67/6.62倍。
隨後,安旭生物發出澄清公告。
安旭生物預計,2021年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6.58億元至7.9億元,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914.14萬元至1.41億元,同比增加1.41%至21.69%。雖然該數據範圍似乎覆蓋了研報所提及的數據,但安旭生物在其他地方提出了反駁。
比如,就研報中對公司2022年至2023年業績進行的盈利預測,安旭生物表示,報告僅為上海證券研究所意見,不代表公司立場。截至目前,公司未做過任何2022~2023年的業績預測。鑑於境外疫情發展及控制情況、檢測方法的選擇、境外市場推廣力度、客户認可程度、市場競爭程度、其他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等多種影響因素,公司無法預測2022~2023年的業績情況。
更要命的是,根據安旭生物的説法,上海證券研究所的研報並非調研所得,更像是“閉門造車”。澄清公告明確指出,“公司未接受過上海證券相關人員任何形式的訪談調研等活動,也從未向外界提供過尚未披露的相關業績數據及公司經營數據。”
此外,該研報中提出,“2021年12月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抗原鼻腔檢測試劑(自測鼻腔筆)歐盟CE認證,在新冠疫情反覆的背景下,新冠居家自檢筆結合有效新冠小分子藥物,可極大緩解院端醫療資源壓力,市場需求強勁。在海外認證獲批以及新增產能逐步投放下,公司業績有望持續增厚。”
對此,安旭生物也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抗原自測試劑產品和新型冠狀病毒抗原鼻腔檢測試劑(自測)雖近期獲得歐盟CE認證,但獲證時間相對較晚。“上述產品認證非公司獨家專屬,市場存在同類產品或其他檢測類產品,公司產品仍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風險。”並且,不確定風險還包括“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推進,帶來新冠檢測試劑需求不確定的風險”以及“因客觀因素限制,公司產品產能擴張受限的風險”。
機構研報屢屢“翻車”
據第一財經梳理,券商研報內容遭上市公司否認或澄清並非首例,且不少研報都是“閉門造車”的結果。
2020年,面對多家券商的“唱多預告”,滬硅產業就在公告中澄清,“公司上市以來未接受投資機構及證券公司調研,部分研究報告對公司業績預測與公司歷史業績情況差異較大,對公司股價預計的依據不足,為其單方面預測,未經公司確認,相關信息以公司公告為準。”
2021年6月,華西證券在《深圳瑞捷(300977.SZ)黃金賽道空間起,第三方評估龍頭踏浪來》的研報中寫道:深圳瑞捷是第三方工程評估國內絕對龍頭,公司2021年僅21.8倍PE估值,內在價值被嚴重低估,給予公司基於市場法估值的116.37元為目標價,未來6個月潛在空間110%。
而後該研報遭到深圳瑞捷公開“打臉”。公司直言部分研究報告對公司業績預測僅代表分析師個人觀點,敬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風險。
8月24日下午,中信建投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呂娟在朋友圈發佈了一篇題為《自有品牌、動力工具和跨境電商,三個維度均表現出色》的研報,預測巨星科技(002444.SZ)2021~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可高達25.74%、27.45%和23.34%,對應PE預測為21.37、16.77和13.60倍,並點評半年報稱巨星科技表現優秀,持續推薦。而後董秘卻在該朋友圈下直言:“業績預測太激進了,公司做不到啊。”此後中信建投刪除了該研報。
更有券商集體被“打臉”的情況。以傳音控股(688036.SH)為例,就有新時代證券,國海證券、國金證券、信達證券、國盛證券等多家券商在去年一季度發佈了看好的研報。但傳音控股的股價在去年2月9日創出歷史新高(260.86元/股,前復權價)之後逐級回落,今年1月11日盤中更是創出一年多來新低(132.33元/股),11個月累計回落近50%。截至1月18日收盤,傳音控股報收於144.1元/股。
更有券商因研報失實而遭監管處罰的情況。
2016年,東吳證券時任分析師馬浩博、湯瑋亮在未與福成股份核實研報相關事實與數據的情況下發布研報,稱福成股份為殯葬行業未來絕對龍頭,“表揚”其120億市值有140億淨利潤,且大股東手中有100億現金。2020年7月7日,江蘇證監局發佈對馬浩博、湯瑋亮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認為馬浩博、湯瑋亮在研報中作出虛假陳述和信息誤導的行為,違反了2005年《證券法》第七十八條第二款之規定,構成了2005年《證券法》第二百零七條所述違法行為,最終決定對馬浩博處以十五萬元罰款,對湯瑋亮處以五萬元罰款。作者:張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