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Kucoin高級合夥人Alicia對Suter節點&社區成員林晨做了一次主題分享。林晨有近12年的股市投資經驗,參與過NEO的私募,19年開始投資Suter。在這場活動中,他分享了自己投資理念,以及個人對Suter經濟模型的解析。
以下為內容實錄
Alicia:
什麼是經濟模型?其研究對象有哪些?
林晨:
通過數學建模(圖形、表格、文字描述、公式等)的方式,對某個經濟體(宏觀經濟: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智能經濟;微觀經濟:個體公司、DAPP)過去發展總結、未來發展預測的一種直觀分析方法。
在某個經濟體中,經濟模型研究、分析的對象涵蓋多個板塊,如融資模型、激勵治理模型、發行模型(機制)、分發(分紅)模型、估值模型、營銷推廣模型、業務模型、產品結構模型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無論哪個板塊的模型分析,都是以“權益”為載體,分析“權益”的價值流轉、價值成長邏輯。
這三段話的一個定義,包括研究對象,是基於最基礎的學習,後來經過總結。給其定義出來的。
比如説拿估值模型來講,對於 某個A股上市公司來講,都有一個市盈率的概念,它的計算公式為:S=P/E.其中,S表示市盈率,P表示股票價格,E表示股票的每股淨收益。
這個公式分析的對象,是某一個公司,也可以稱為單個的經濟體,市盈率它分為動態市盈率和靜態市盈率,靜態市盈率它就是代表的對經濟體業績維度,或者説分紅的維度,是對過去的總結;動態的市盈率它就是代表着市場對經濟體未來業績發展的一種預測。
在市盈率的計算公式當中,其實以權益為載體。對於上市公司來説,股票是權益的載體。市場上的投資人買賣股票,也就是權益交換,這就是價值的流轉。
所謂的價值成長,是取決於它未來業績的成長規模。當業績越來越好,分紅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那就意味着它價值通證的權益價值在增長。
估值模型其實包含很多版塊,包括融資模型,發行模型。其中發行模型可以叫做供應機制。
傳統領域的建模其實大同小異,而以華為,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的持股激勵,是一種創新的激勵模型。隨着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幣圈的項目在經濟模型這一板塊也做了優化和變革。
如果説傳統的這種經濟模型,自從有股份有限制公司誕生400多年以來,他們的經濟模型只是量變。而以區塊鏈為載體的幣圈,比如説DAPP也好,Defi也好,或者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也好,在經濟模型板塊達到了質變。
比如説在融資模型這一塊,傳統的公司是去找風投機構,或者股權眾籌等方式,而幣圈項目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完成融資。那麼價值流轉的邏輯就轉移到了分析通證本身。
Alicia:
如何通俗的理解經濟模型對投資人的價值?
林晨:
上市公司市盈率有這樣一個解釋:如果市盈率低,它代表的它是價值窪地,市盈率高代表的它是一個泡沫。舉個具體的例子:
A銀行發行一款金融產品,年化收益率7%
B銀行發行一款金融產品,第一年1%,第二年2%,第十年10%
兩個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實力一樣雄厚,兩者理財都可複利,但都是必須定存十年。請問,你會投資誰?
我們畫出兩個產品的市盈率曲線,就可以算出收益。但是很多人也會面臨不會畫圖和算錯的尷尬。
這兩個圖就是我計算出來的10年後的收益情況,最終我們會發現什麼?
如果我懂得去進行數學分析,我可以馬上的去選擇a銀行,因為它可以在10年後賺到9000多,b銀行在10年後只能賺到7000多.最優的解一定是包含機會成本的,B方案看起來是賺的,但實際收益相比A是損失的。
一個農民他承包了一塊土地,究竟是養鴨還是養豬,這就是一個機會成本的選擇的問題。在投資創業這一塊,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機會成本。
Alicia:
SUTER的整個經濟模型設計,究竟有哪些亮點(威力)?為什麼SUTER通證可以做到“極致通縮”?
林晨:
關於治理模型是SUTER的第一點創新,我把晦澀的這句話把它複製給大家:流動性去中⼼化選賢投票制(LiquiddecentralizedMeritocracy)
關於流動性去中心化的選賢投票制,SUTER的白皮書有具體講,我在這裏就不展開了。
優秀的治理模型,他一定遵循激勵相容的這麼一個特性,尤其是對於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來講。無論是公鏈的治理,還是單個的DAPP治理,他如何才能做到讓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去做到激勵相容?其實是讓他真正的成為集體利益,這樣個人利益就是集體利益最大化。
那麼關於SUTER 發行機制或者説供應機制,我們先來看SUTER的首席經濟學家畫的一張通脹率的圖表,這個圖表説白了就是對於SUTER通脹模型的一種分析,或者講SUTER供應模型的一種直觀分析:
有多少位小夥伴能夠看懂,這一張通脹率郭老師其實是針對不同的是匿名幣畫的歷年的通脹率圖,包含了幾條通脹的曲線,比如説大家看一個橫軸,就是在第二年的時候,這個綠線是SUTER。
第二年的時候,初始通脹率大約40%左右,然後逐年遞減。這裏涉及兩個公式:
1.年通脹率=(今年流通總量—去年流通總量)/去年流通總量
2.今年流通總量=去年流通總量+今年增發(供應量)
大家可以先去好好思考一下我這兩個公式對不對?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一個通證,它今年的流通總量是6億,去年的流通總量是5億,我大家把這個數據帶進去,也就是意味着它的今年的通脹率是多少,或者講今年他的增發的增發率是多少,供應率是多少?6除以5,也就是20%,也就是説增發了20%的流通量。
那麼接下來我們回到SUTER 的一些供應數據,第一年的時候,直接有24億被預挖出來,預挖的意思就是有8億是屬於團隊和基金會的,有16億參與了私募的融資。
這24億目前全部抵押在錢包當中進行Staking,也就是説24億的代幣目前都抵押在錢包中,每天的432萬新產出,再去分紅給抵押的部分。
按照上面的公式,你會計算出很高的通脹率,但如果考慮到了Staking,真實的數據就會很低。新產出的幣如果一部分再參與Staking,那麼真實流通大約只有40-60萬,當然這基於Suter抵押率穩定的情況下,目前Suter的抵押率高達90%。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抵押呢?這取決於所談的三點,他的激勵機制,第一點我把它叫做權重集。SUTER後續在鏈上Staking的時候,會涉及到時間的權重。比如同樣質押100w個Suter,抵押一個月和一年的人,算力權重和收益率顯然是後者高一些。
第二點就是納什均衡。什麼叫納什均衡?對於Suter來説,如果抵押率很低,那麼激勵方式就會調整到高收益模式。會激勵市場上的人去抵押手裏的代幣,Suter用這種設計模式保持了穩定的抵押率。
另外一個就是機會成本,它的機會成本是兩兩大兩個選擇,第一個比如説你有1萬的TOKEN,拿去抵押了,然後去staking挖礦,產出一定的收益率。
然後你會怎麼選擇?把挖出來的 TOKEN充當算利繼續複利抵押,還是直接去二級市場套現?
這裏是很關鍵的一個機會成本的概念。如果你沒有發現這種機會成本,你真的就直接套現了。在研究複利挖礦和套現二級套現,這兩個選擇的時候,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公式:總資產=持通證數×通證單價
我相信這個公式大家可能都看得懂,你自己的個人總資產或者講個人總資金,他的投資收益一定是等於你的Token數量乘以Token單價。這點和支付寶理財收益很像,即使Token單價穩定(類比人民幣價格穩定),年華收益相當於Token數量在增加,那麼資產也就在增加。
在持Token數的維度,它的數值在變大的時候,你的總資產就在變大。餘額寶就是持通證數數值的變化。
那麼如果你投資了比特幣,幣放在交易所中,數量是不會有變動的,你的收益來源於BTC單價的上漲。那麼SUTER總資產的增長取決於什麼呢?兩個維度都有。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 SUTER通證在二級市場上永遠都保持橫盤,然後或者是底部微微震盪橫盤震盪,但是由於你選擇了複利,持通證數是增大的。
但是通證二級市場的價格表現很淘氣,它會漲漲跌跌橫橫。如果你選擇了複利,二級市場的通證又漲了,你是兩個數值同時在變大,你的總資產叫做倍增,因為他是一個乘法。
如果它通證只是橫盤,價格永遠不變,你的總資產依然在漲,因為你的持幣數在漲增長。
如果通證微微的下跌,永遠的陰跌,你的總資產也可能不會虧損。因為複利在微微上漲,你的總資產可能不變,還沒有涉及到虧損,只有什麼情況是真正讓你虧損的?SUTER的通證在二級市場暴跌。所以你的總資產其實也就是在暴跌的時候可能減少了,後面還是會隨着價格的迴歸慢慢補回來。
回到剛才通脹率的一個概念,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通證,它的供應量無限的在衰減,比市面上大多數的項目可能供應它的通脹率都低,意味着什麼?
每年通脹率它的數值很小,其實就意味着他向二級市場流通的籌碼很低,對吧?那麼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最基本的市場規律就是需求如果大於供應,肯定是漲,如果需求小於供應,肯定是跌,對吧?
在我看來,一個通證、權益,它的一個價值成長的邏輯,如果只談供應維度,不談需求維度,都是耍流氓。如果沒有需求,通證永遠漲不起來。就算你比如説SUTER目前可能它的通脹率供流通率是所有很多項目來講都是算很低的了,説意味着它在供應維度的數值是很小的,但是如果他沒有真正的市場需求,也無法實現價值增長。
那麼SUTER通證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麼呢?可能很多小夥伴在講,需求項目方操盤去拉盤嗎?融到了錢之後不去考慮經濟體的一個發展,直接是在二級市場上去坐莊去操盤等等這些東西。我覺得這個不是我要講的範圍,因為這是純粹的零和遊戲。
所以SUTER的未來真正的需求,取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盈利後,説SUTER的盈利系統打造出來後,它的一個分紅能力會造成市場上投資人真正的一個購買需求。
以分紅能力這個東西跟股票的邏輯是有點像的。如果你的分紅能力越強,市場規模越大,用户羣體越多,我相信這個通證一定是被投資人搶購的。
另外一個就是在盈利分紅系統打造出來的基本面成長,估值的成長,我把它稱作為資本擴張或者叫龐式成長。當然這種龐式成長不是那種龐式概念的,完全是兩個意思。
我舉個例子,比如説有幾個年輕人,突然發現上海這一塊地方可以造一個迪士尼,覺得很有商機?然後這幾個人就寫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這個時候就去找找天使機構或者是風投機構?
確實融到了一筆錢,這個時候經過雙方的談判,給到的一個估值假設是10個億,總估總的估值是10個億。
那麼隨着這幾位年輕人也確實不負眾望,通過時間的沉澱和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一些東西,那麼他究竟做到了哪些東西呢?我發個圖給大家看,因為這個例子我之前就已經分享過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以及幾個年輕人和天使機構的努力,做到了上圖中的6點,對吧?但是很鬱悶的事,迪士尼的樂園造到一半之後,發展資金用完了,怎麼辦呢?
他們只能再去進行一個 a輪的融資,再去找一些風投。那麼在這個時候,隨着這6點的發展,即使迪士尼的盈利分紅還沒有明確,上述這6點的基本面進展也會增大它的估值。
我把它定位以為100個億,也就是説從天使輪到a輪,估值成長了10倍,是否合理?5倍也可以。所以什麼叫做資本擴張或的資本的龐式成長?就是這一個系統它還沒有打造完成,沒有分紅收入。
如果對應到社區的項目,對應到幣圈的項目,它其實説白了是投資人社區共識的擴張,資金的一個龐式成長合理嗎?它的估值成長几倍。那麼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迪士尼的或者講傳統公司的一個股權,它面向機構融資之後,它其實是沒有退出機制的,對吧?一沒有流通渠道,沒有二級市場。
但是在大家想想看,如果迪士尼在天使輪融資之後,股權馬上進行二級市場的上市,它就進入到了一個金融週期當中,它的估值會完全受市場情緒的影響,他可能會有價值窪地和泡沫的一個誕生。
我分享一張我畫的圖表給大家看,這是迪士尼的一個估值模型:
我覺得對於投資人來講,對於一個基本面有沉澱,並且能夠一直不斷在成長的項目,它的暴跌就是投資機會,它的拉盤也許會遲到,他永遠不會缺席。因為市面上還是有很多有眼光的投資人和機構,他們會發現真正的投資機會的。
可能大部分人還是沒有這種認知,但是就像我説的,只要他的基本面一直能夠在進展的,拉盤也許會遲到,賺錢只是不賺錢,只是暫時的。
所以SUTER的發行機制涉及到了供應和需求,它真正涉及到了我們的投資機會,涉及到了通證價值成長背後真正的邏輯,而不是純粹的一種零和遊戲。
Suter目前產品定位為是二層的隱私保護協議,雖然合作伙伴供應的合作伙伴也挺多的,基於它的應用場景,以及SUTER隱私保護的一個市場規模這種問題,都是很大的。
對於傳統的一個經濟體來講,它的分紅説白了就是發錢。每股收益給你發點錢,但是來到了幣圈,一個最大的創新就是銷燬,像BNB首創的銷燬機制,包括抹茶的mx,就是説mx它的分紅怎麼分?究竟是要分直接分紅還是銷燬,回購銷燬,進行過社區投票,最終社區選擇了這種銷燬機制。
所以在我看來銷燬,這種是基於業務終端的銷燬模式.真正基於業務邏輯的一個銷燬,其實在我看來是一種變相的分紅,而且如果是你在鏈上進行的話,試着去中心化智能合約消費的話,它其實是一種更加公平的分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