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8日訊 今天上午,生態環境部例行發佈會在北京舉行。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會上表示,在做好環評審批服務的同時,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製濫造、不負責任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曝光一起。
據劉志全介紹,自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來,已累計對50家環評單位和61名環評從業人員予以通報批評並實行失信記分,全國累計對227家單位和224人實行失信記分;已有10家單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單或失信“黑名單”,受到禁止從業的懲戒。
劉志全指出,除了依法監管執法,加大處罰措施之外,很重要的是對量大面廣的環評單位和人員,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信用為主線、以公開為手段、以監督為保障的環評質量監管體系,信用監管非常重要。生態環境領域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求和生態環境部總體部署,環評領域在信用監管上率先突破,取得了積極進展。
特別是隨着《環評法》修訂,取消了環評單位資質許可後,我部以部令出台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規範性文件出台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辦法》以及能力建設指南和信息公開管理規定三個文件,上線了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台。目前,已有5700餘家單位和34000餘名從業人員在平台建立誠信檔案,大家可以登錄生態環境部官網或者網絡搜索這個平台,全國環評從業單位和人員信息、業績、是否被納入“黑名單”、記分情況,都一目瞭然。
在談及如何進一步推動環評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時,劉志全表示,一是積極指導督促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落實環評信用監管工作要求,對地方監管記分情況開展定期調度,並建立通報機制。二是加強基礎建設,完善紅、黑名單機制,加快研究推動環評信用平台與相關領域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推動實現全國建設項目環評統一申報和審批系統與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開展數據共享。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探索建立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提升信用監管效力。
“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環評改革,加快修訂環評分類管理名錄,簡化環評編制;依法嚴懲環評弄虛作假;並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和調度。”劉志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