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信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框架協議簽約暨公司揭牌儀式在京舉行。會上,中國電信與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投資者共同簽署了《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框架協議》。
雖然並沒有明確公佈各家的股權比例信息。但在筆者看來,隨着增資擴股框架協議的簽署,中國電信天翼雲徹底坐穩了雲計算“國家隊”旗手的位置。同時,增資擴股後的天翼雲,將更有實力去衝擊逐漸固化的“鐵三角”公有云市場格局。
不是“混改”的“混改”
2021年3月,中國電信集團內部發文,將中國電信雲計算分公司、上海信息化研發中心、廣州信息化研發中心以及雲計算內蒙古分公司和雲計算貴州分公司,整合成為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建設、研發、運營、生態合作和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專業雲公司。
7月1日,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胡志強,註冊資本9億人民幣,由中國電信100%控股。11月2日,天翼雲發生工商變更,註冊資本增至40億人民幣,增幅超344%,這也為後續的增資擴股奠定了基礎。
與很多國資企業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資者不同,天翼雲此次引入的都是央企,所以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所有制並沒有發生變化。但在公司治理層面,隨着新股東的加入,天翼雲的治理結構將會更加合理,產業協作能力也將得到極大增強。
從新入的四家投資者來看,中國誠通、中國國新更多的是財務投資者角色;但中國電科與中國電子的主營業務與公有云服務則是強相關的,特別是在自主可控產業生態中,這兩家企業走在行業前列。產業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的角色組合,既有助於天翼雲持續提升雲計算研發能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也有助於天翼雲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轉換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
做實公有云國家隊“旗手”
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政府開始主動擁抱雲計算,雲計算的市場潛力不可限量。從央企層面來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科都推出了公有云服務。
但天翼雲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投入時間最早,態度最堅決,成績最突出。
2012年,尚處於3G時代的中國電信就成立了雲計算公司,開國內風氣之先河。
如果我們放眼全球,就會發現運營商曾經集體進入公有云市場,但後來絕大多數都主動退出了。特別是美國AT&T的“退堂鼓”,給運營商公有云的市場前景蒙上了濃濃的陰影。但中國電信不為所動,不但堅持了下來,幾經調整後找準了雲網融合的新定位和新價值。當然,中國電信的成功探索,也會後來移動雲和聯通雲指明瞭方向,形成了運營商“新勢力”。
在成績方面,根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中國電信天翼雲位列第四。據中國電信黨組副書記邵廣祿介紹,2021年上半年天翼雲高速增長,實現收入140億元,同比增長109%,市場份額提升0.9%,客户數達到200萬。
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高度評價了天翼雲。郝鵬指出,中國電信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加快實施“雲改數轉”戰略,打造的天翼雲實現雲網融合,構建了豐富的應用生態,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值得充分肯定。
衝擊逐漸固化的“鐵三角”格局
無論是IDC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報告,還是Canalys發佈的《中國雲計算市場2021年第二季度報告》,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位列前三,市場份額超六成。而公有云市場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先發優勢進一步拉大。
對於天翼雲而言,成為中國的“第四朵雲”顯然不是其目標。因為,以天翼云為代表的運營商公有云羣體,有着天然優勢。正如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評論稱:“隨着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安全戰略地位越來越高,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崛起指日可待。”
“國家隊”的背景使其有天然的身份認同和公信力,“雲網邊端”融合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網絡安全能力,讓運營商在政企大客户市場頗受歡迎。同時,運營商還擁有強大的系統集成和客户渠道優勢,可以讓中小型企業“上好雲”,“好上雲”。
雲計算領域的競爭焦點已不再是基礎設施的延展,而是綜合雲平台能力的競爭。與互聯網廠商,運營商在核心技術、產品打磨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運營商也的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紛紛加強科技創新投入。以天翼云為例,其在上個月正式發佈天翼雲4.0分佈式雲,實現了六個一,即一雲多態、一雲多芯、一張雲網、一致架構、統一調度、統一運維。在產品和技術方面,天翼雲推出了高性能操作系統、智能加速卡、彈性裸金屬服務器、超融合一體機與邊緣盒子等一系列的分佈式雲產品。
無論是架構、產品還是服務,其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隨着A股成功IPO以及四大央企的入股,天翼雲的“彈藥庫”將更加充盈,將對“鐵三角”的固化格局發起全面衝擊。C114通信網 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