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買的是股票還是波動?

在A股市場,都知道買股就是買股票的投資性價比,要堅守價值投資的基本規則,要買有業績支撐的優質股,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買的不是股票,而是股票的波動,比如當股票大漲大跌的時候,我們追漲或者殺跌,股價的波動才是我們買入或者賣出的最重要決定因素,而實際上,市場的波動才是我們最把握不準的,這樣的投資策略,我們想不虧錢都難。

為什麼我們“守不住”

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論我們在股票的上漲過程,還是下跌過程中,都守不住。看好的股票,漲的過程中隨便回調一下子,我們就交出了籌碼;又或者下跌了,我們又極度恐慌,趕緊割肉,輕易交出了底部籌碼。

這種失敗的投資案例,可以説俯拾即是、一再在我們身上重複性上演。都説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投資這條路上,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更多的時候,我們一再失敗,深陷泥淖、不可自拔。

我想起了這周媒體對兩位上海投資大佬的訪談,其中一位投資大佬橫跨一二級市場,他説,最醉心的是產業深度研究,只要把產業鏈的上下游研究透徹,把投資標的研究透徹,然後保持動態跟蹤,平時根本不用太在意短期的波動。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買好股票,然後在估值出現明顯泡沫時賣掉。

而上海另一位明星公募基金經理説,一般的投資者每天看股市行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從漲停板看來,哪些股票漲得厲害?然後很容易心頭一熱,追漲買入,而這位基金經理每天看盤,習慣性地從跌停板看起,哪些股票大跌?是否被錯殺?或者看好的股票是否在暴跌中達到了理想的投資性價比?總結起來也是一句話,買低估值的優質股。

説來容易做來難!誰都知道買優質股,但到底什麼才是好的股票?什麼才是好的投資性價比?前提是要對產業和上市公司有深入的研究。沒有深入研究的功夫和功底,即便買到優質的股票,一旦漲起來了,我們就會心慌,擔心會否回調,擔心到手的利潤回吐掉,而事實上,好的股票一旦開啓上漲之旅,在牛市裏動輒可能就是40%、50%的利潤,但中間會有反覆,如果我們對買入的股票沒有深入研究,可能上漲幅度達到10%、20%我們就出貨了。又或者,我們買入的股票,質地本來很不錯,但因為很多預期不到的原因,買入後大跌,我們很快會在慌忙中割肉跑路。

這些都是“守不住”的表現,“守不住”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買入的公司不瞭解,因為不瞭解,所以才容易誤解。

買入的應該是“股票”

而不是“波動”

上週,我買入了一隻在底部橫盤了好久的旅遊股,這家上市公司位於杭州,策劃了好多優秀的旅遊項目,而且具有很強的異地複製能力,我買入後,接連跌了兩三天,但我堅信這隻股票投資性價比不錯,暫時的調整不足為懼,北上資金也在持續買入這隻股票,但上週三,一則減持公告,這隻股票跌停!

對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減持,我一向是比較忌憚的,跌停的時候,我在這隻股票上已經虧損達到快15個百分點,儘管內心深處我仍然相信這隻股票是優質股,因為公司業績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公司本身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沒有絲毫改變,在慌亂之中,我甚至來不及分析股東減持的原因,主要擔心繼續下跌讓自己越套越深,我在盤中跌停板打開時慌不擇路地割肉了結。

結果,上週四這隻股票微跌後,轉頭向上,本週一更是大漲接近6%,至本週五,這隻旅遊股股價已經反彈至跌停前的位置,也就是説,如果我堅守自己當初的判斷,就不會白白讓這10個點的損失成為現實。

為什麼我買在相對低位卻“守不住”,是因為我被這隻旅遊股的波動震懾住了,很多時候,股價的波動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比如大股東的減持、市場整體的下跌、外圍市場的動盪,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市場的短期波動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或者説,市場的短期波動是最符合“測不準原理”的,既然市場的短期波動如此不確定,我們在情緒的貪婪或恐懼中根據市場的波動買入或賣出股票,想不虧錢都難啊!

任何股票都會有波動,波動是常態,而股票的內在價值才是最具有確定性的,可惜的是,股票的內在價值是最不容易察覺的,它需要我們具備洞察力,洞察力來自於持續的深度研究,這是需要花費大量智力勞動的,而股價的波動是外在的、表面的,是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得到的,股價的波動,無論上漲還是下跌,最終還是要圍繞股票的內在價值波動,我們很可能買在波峯、賣在波谷,這就是我們投資經常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要想投資成功,永遠都要記住:我們買的不是“波動”,而是“股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5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買的是股票還是波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