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萬鵬
2017年6月,一篇題為《紀念一個消失了的指數》的文章在市場中引發熱議。這個消失的指數指的是“申萬活躍股指數”,該指數用了18年時間,從1000點跌到10.11點,跌幅超過99%。文章告誡投資者,追熱點、做短線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長期穩定地虧錢。
3年之後,記者又發現一個名存實亡的指數——同花順(112.960, 1.96, 1.77%)“昨日換手前十”指數(883905),從字面上看,昨日換手率前十指數就是跟蹤換手率最高的十隻股票的次日表現。該指數2016年6月3日開始發佈,起始點位為1000點,而本週五收盤僅有0.065點。從歷史走勢來看,該指數曾在推出一個月後的2016年7月6日創出1217.41點的歷史新高,一個月的時間,漲幅超過20%。在經過一輪調整,再次衝高至1191.24點後,便開始持續近3年的探底之旅。
在這期間,該指數連續腰斬,每輪腰斬所用時間長則5個月,短則1個多月。
最近的這一次也是最快的一次,從2020年3月16日的0.138點,跌到2020年4月27日的0.066點,跌幅52.17%,用時29個交易日。這期間,上證指數上漲了0.94%,創業板指數的漲幅更是高達5.65%。可見,昨日換手前十指數同期的暴跌,並非受到大盤的拖累。
從該指數的編制規則來看,其成份股——昨日換手前十名的股票,基本上都是剛剛開板,或開板不久的次新股。因此,昨日換手率前十指數基本上就是跟蹤開板不久次新股走勢的一個指數,反映市場對剛剛上市新股的投資熱情。比如,換手率前十指數推出的第一個月,即2016年6月至7月,正好迎來一輪次新股的投資熱潮,這期間開板的新股短期內大都能夠延續升勢。但是,從換手率前十指數3年多的整體表現,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開板後繼續追捧次新股,不僅是火中取栗,更是慢性自殺。
A股市場歷來都有逢新必炒的傳統,新股更是一個重點炒作對象,其中一個邏輯是,投資者持股成本透明,一旦換手充分,並且有資金參與,很容易形成向上合力。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暴風集團(2.310, -0.26, -10.12%),該股2015年3月24日上市,2015年5月6日打開漲停,連拉29個漲停(第一個漲停為43.98%),此後10個交易日,又收出8個漲停,股價迅速翻番。然而5年多之後,暴風集團已面臨退市風險,當時創出327.01元的價格,此後再也未能觸及。
從事後來看,暴風集團大廈的崩塌,嚴重資不抵債,瀕臨退市,都與當時股價脱離實際的大幅上漲有一定關係。暴風集團董事長馮鑫曾表示,“上市以後,自己膨脹了。”興奮得整夜整夜無法入睡,腦子裏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拓展“疆域”?彼時,暴風集團市值最高達到400億元。
對熱衷炒作已開板新股的投資者來説,又何嘗不是被劇烈波動的股價所吸引,被短期內繼續大幅上漲的預期所誘惑,而完全不去考慮此時的股價是否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相匹配,是否被高估。
既然追逐熱門股的投資者都是衝着短期獲利而去,形成強烈的一致預期,那麼必然需要繼續尋找接盤俠才能推動股價的上漲,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很容易就會迎來曲終人散的時刻。目前,科創板已經實行了註冊制,創業板也將進行註冊制試點,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逼近4000家,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要想獲得投資者的關注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上市後的炒作也有望越來越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A股市場雖然指數波動不大,但不少優質公司都走出了獨立行情,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牛市特徵。這些公司要麼業績穩定並且持續增長,要麼是大的行業龍頭或者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又或者是政策扶持的新興行業中的優勢公司,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以基本面為主線,這一特徵或許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