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比“資金牛”還重要的是什麼?

■黃湘源

在市場期盼着“資金牛”更上一層樓之際,前證監會主席肖鋼關於新形勢下資本市場要推進五大變革的建言就像一縷清風,讓人們看清了事關資本市場前途命運的正確方向。

當前的資本市場正處在繼科創板之後繼續落實中央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戰略部署的關鍵時刻。以創業板為例,即將接過註冊制改革大旗的創業板的當務之急,無疑是吸收和消化科創板註冊制試點的精華,並結合創業板自身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推進註冊制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可是,目前創業板在推進改革的方案中卻不僅給ST還留了一席之地,而且對尚未實現盈利的科創企業開放IPO之門的時間反而還要再推遲一年。這意味着創業板在註冊制改革的推進上不是比科創板更前進了一步,反而還有可能後退了兩步。

至少到目前為止,在註冊制改革新政中不難發現更多的行政審核痕跡,某些方面甚至很難説得清究竟什麼是註冊制什麼是審核制。這固然與改革本身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舊制度所固有的合理內核基礎上的推陳出新,未必等於簡單的推倒重來不無關係。在某個時間段內,實行適當的新老劃斷也許有其必要性。不過,一邊借改革的漸進性名義為改革的推而不進尋找理由,一邊卻又不惜為資金為王的技術性行情的突破不斷地創造新的條件,這就不免有點讓人尋味了。市場活躍度的這種純技術性的提升,對於註冊制改革來説,究竟是喧賓奪主,還是題中之應有之義呢?一時之間,又有誰能一下子就説得清呢?

肖鋼在談到新形勢下資本市場的五大改革中,意味深長地談到了“六個轉變”,即監管取向從注重融資,向注重投融資和風險管理功能均衡、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轉變;監管重心從偏重市場規模發展,向強化監管執法,規模、結構和質量並重轉變;監管方法從過多的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後、實施全程監管轉變;監管模式從碎片化、分割式監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監管轉變;監管手段從單一性、強制性、封閉性,向多樣性、協商性、開放性轉變;監管運行從透明度不夠、穩定性不強,向公正、透明、嚴謹、高效轉變。這“六個轉變”雖然是針對監管作風來講的,在筆者看來,何嘗不可以看作是為新形勢下市場根本性制度改革和政策市行情的重心定位所提供的一個具有可行性的選擇指南?如果監管部門依然還是像以往一樣堅持重融資輕回報,那麼,更多搶在與註冊制相關改革方案落地前所出台的那些交易性政策的鬆綁和寬鬆,儘管不妨美其名曰提高市場活躍度,歸根結底也不過是習慣於時不時地看一看大資金大機構臉色的一種不由自主的表現。

所謂資金為王,正是技術性牛市最基本的特徵。資金為王的技術性牛市也許不難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很多投資者的賬面利益變得比較好看,但是,除了有能力左右股市走勢的大資金大機構外,早晚得有人去埋單。而對於散户比例佔絕對多數的中國股市來説,這個買單者反正總是少不了在資金和信息方面一直處在弱勢地位的散户。當前的市場氣氛越牛,就越需要警惕大資金和大機構誤導散户去跟風。在某種意義上,越是缺乏制度基礎和業績保障的牛市,就越是隨時都有“變臉”的風險。這也正是我們寧願要穩紮穩打地改革,也不要一夜暴富的牛市的道理之所在。

肖鋼所提出的新形勢下資本市場的五大改革,無論哪一條都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離開了深化註冊制改革和退市制度的改革,就沒有資本市場生態的顯著改善;離開了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也就談不上投資回報的改善;離開了雙向開放,也就沒有接軌國際的市場化發展;離開了數字化創新,也就無從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支持;離開了監管轉型,法制建設和監管水平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相較於期待“牛市”,更值得期待的是註冊制改革所帶來的一個制度更加健全、市場化更加完善、開放程度更高的市場;一個尊重投資者、敬畏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市場;一個上市公司健康發展、市場參與方誠信服務、投資者回報有保障、交易生機勃勃的市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8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湘源:比“資金牛”還重要的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