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期待“三下鄉”活動的到來,希望能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能紮根中國大地去了解民情、國情。今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社會經濟大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那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地攤經濟又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呢?
我住在四川省宜賓市一個緊鄰長江的小鎮,在疫情期間,每次從家中出來,看到的都是空空蕩蕩的街道,茶館和麻將室這兩個四川人熱愛的休閒場所也全部關閉,街道顯得格外安靜和冷清。在疫情的衝擊下,包括餐飲業和服務業在內的許多行業的從業者都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這個時候,我國不少城市開始為“馬路經濟”“地攤經濟”鬆綁,希望以此能夠帶動大量人口就業,解決一部分人的經濟危機,也為接下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一定的嘗試。
圖為宜賓市江安縣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地攤商販。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杜涵 攝
有道是,人間煙火味,最能撫凡人心
我去的“地攤經濟”集中區域是我家附近的一條街道,從我記事起,那條街道的地攤就像潮起潮落一樣,一陣一陣就像課本里寫的趕集市那樣,到特定的日子附近的居民會帶着自己的農副產品還有各種雜貨來到這條街道去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一擁而上,又一擁而下。四月中旬,地攤市場重新開放,熟悉的吆喝聲,剛從地裏摘下來還掛着露珠的蔬菜,小攤上冒着熱氣的小籠包......這樣的鮮活,這樣的美好。
古有重農抑商,一個人只要種好自家的地就能過上好日子,但現在卻不同了,國家鼓勵商業發展去推動經濟。農、林、牧、副、漁都逐漸納入到商業交換中,商乃民生,大大小小的商販組成了如今繁華的經濟。閉門不出,街道冷清,沒有那些地攤商販,整個社會就好像失了一份熱鬧,失了一份煙火味,沒有了活力。不要嫌街道的吵,那是生活的色彩!
在採訪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賣自制烤鴨的叔叔。這位叔叔之前一直在廣東的一家餐館裏做廚師,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不能像往年一樣復工。“等到四月份了,沒想到老闆説做不下去了,我一想,這去廣東還要再找工作,倒不如自己當老闆,小攤老闆也是老闆嘛”叔叔在説起為什麼會留在家鄉做起地攤生意的時候十分樂觀。“雖然現在的收入沒有在外面高,但是老家消費也低,我爸年紀大了,這樣還可以陪着他。”
和這位“烤鴨叔叔”交流後,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平凡人對家鄉的眷戀。這也是大多數地攤商販這樣選擇的一個很重要的緣由,比起像以前那樣離家遠去,到“北上廣”去打工,幾年下來,見不到家人幾面,聚少離多;擺地攤離家更近,似乎更好一點,賺錢亦是為了養家,對家而言--陪伴是不可或缺的。簡簡單單地一個小地攤背後或許就是一個温馨的小家庭,載滿了温情!
圖為隊員鍾幸池走訪攤主。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仲伯 攝
小小地攤,或能慰老人心中孤寂
地攤上的烤鴨表皮金黃酥脆,香味在空氣中浮蕩,讓人垂涎欲滴。曾經出現在廣東餐館裏被精緻擺盤的烤鴨,如今在鄉野以一種粗放直接的方式呈現,不一樣的形式,卻是一樣的味道--寄託着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這裏的很多地攤攤主都是老年人,平常閒暇時間多,就種點兒小菜,吃不完就拿到街上去賣。老一代的人大多都不習慣泠泠清清和平平淡淡,如果無事可做,心情或許就沒有這麼好了,累一點,也更踏實一點,這是老一輩人的生活習慣。這些爺爺奶奶的兒女們大多都在外面打拼,他們擺地攤不僅可以貼補家用,也可以一起聊聊天,在這樣熱熱鬧鬧的環境中緩解對兒女的掛念,或者帶帶家裏的小孫子、小孫女,對他們而言,也可以算是不錯的生活吧。
四月中旬的一個大清早,透過窗户,看見隔壁的奶奶去地裏摘了一揹簍的菜,我知道我們生活開始迴歸正軌了。地攤經濟由來已早,在以前或許只認為那是買賣東西的一種方式、一種場所,但當它真的“消失不見”時,又會格外想念其中的煙火味,裏面寄託了不願離家的情懷,載滿了生活的踏實。隨着時代的進步,一切事物都會有所改變,在這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新的地攤經濟又會有怎樣的面貌,我們拭目以待!這些攤主們一起拼湊出了這個小鎮的煙火氣。(通訊員 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