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傳言已久的銀行降薪,隨着上半年中報披露完畢而實錘了。各家銀行的員工和薪酬數據變化也得以曝光。
上半年,36家A股上市銀行的業績普遍下滑,資產質量承壓。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薪酬也跟着出現下調。36家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合計為4008.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014.3億元,下降5.9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1.5%。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銀行聘用的合同工薪酬不算在此薪酬包中,因此實際薪酬下降的幅度可能更大。
城商行、農商行降幅領先
今年8月初,一則關於銀行大幅度降薪的傳聞在社交媒體流傳。傳言直指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隨後各大銀行紛紛出來表態沒有降薪的計劃,但是,從目前的中報來看,降薪一事基本上是鐵板釘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職工人均收入全體出現下滑,六大國有銀行的收入普遍低於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上半年的人均總薪酬都沒有超過20萬,其中交通銀行最高,為17.69萬元。其次是建設銀行,上半年人均收入為13.14萬元。另外四家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的人均薪酬包則在12萬元左右。
六大行的薪酬相比去年全部都有所下降,其中郵儲銀行下降的幅度較為明顯,去年上半年人均薪酬為13.98萬元,今年則降至12.05萬元,下降幅度為13.8%。此外,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降幅也都超過6%, 工商銀行則降幅較小,不到0.5%。
股份行則財大氣粗,薪酬明顯要比國有大行高出一截。平安銀行仍然保持收入的領先地位,上半年人均薪酬包為30.06萬元,以此計算,人均月薪超過5萬元。不過,這個數據相比去年同期仍出現了下降,下降了3.45萬元,降幅為10.31%,在股份行中降幅排名第一。
此前傳出降薪20%的“主角”——中信銀行,今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排名第二,為28.42萬元,不降反升,相比去年同期,薪酬上漲了3.46萬元,幅度為13.86%,傳言不攻自破。不過,此前中信銀行總行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卻表示,薪酬雖然沒有明確的下降,但是住房補貼、旅遊費等福利取消發放。
股份行中的明星——招商銀行,今年上半年的人均總收入為25.26萬元,和去年上半年相比,也是不降反升,上漲5100元,幅度為2.1%。此外,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上半年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漲。
股份行中,華夏銀行的薪酬墊底,上半年人均收入為17.44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8.91萬元,下調1.47萬元,下降幅度為7.80%。
在城商行、農商行方面,今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前幾位為蘇農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分別為46.38萬元、31.85萬元、29.96萬元和29.91萬元;西安銀行、無錫銀行、青農商行墊底。從變動幅度來看,江蘇銀行人均收入同比下降17.67%,為眾多上市銀行中員工收入下滑第一,上海銀行以12.53%的下降幅度排名第二。
更多是結構調整
“最近我也看到很多報道説我們行的工資很高,但是從我拿到手的錢來看,顯然是被平均了。” 一名股份行市場部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採訪過程中,有不少銀行員工表示,平均數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每次看到“人均工資”便覺得自己進了“假銀行”,大部分普通員工都是平均數上的分母。
當然,由於所在區域、部門、職級等方面均不同,“平均數”難以準確地反映每位銀行員工的薪酬狀況,但“平均數”的變化仍然能反映一些問題。
一般説來,在人工成本方面,金融機構薪酬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工資總額,二是每個員工的薪酬。對於工資總額,有明確的監管規定。由於大部分金融機構屬於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近兩年來,相關部門正在改革國企工資決定機制。
“其實不能叫降薪,我認為更多是工資結構優化,我們2017年、2018年就實行這種改革了。大行可能動手比較慢,所以在今年反映得較為明顯。”一家城商行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銀行的薪酬大概是7:3,即70%的固定薪酬和30%的浮動薪酬,現在則逐步改為3:7,即30%的固定薪酬和70%的浮動薪酬,旨在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把員工的收入和企業的效益捆綁在一起。“今年我們一線員工的工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今年上半年小微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我們也加大了普惠的扶持力度,上半年業績也實現了正增長。我們所在區域,實體經濟較為活躍,雖然面臨一些困難,但是疫情很快得以控制,企業恢復的也較快。”該負責人表示。
今年1月,財政部印發《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實施細則》規定,金融企業集團總部職工、高級管理崗平均工資增幅原則上應低於本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幅。此外,金融企業應當制定工資追索扣回制度,如在高級管理人員、相關員工職責內發生風險損失超常暴露,金融企業有權在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後將已發放的工資追回,並止付所有未支付部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