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Q1淨虧損達1.96億元 小贏科技預計下季度收入將下降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財經

華夏時報記者 單美琪 孟俊蓮 北京報道

北京時間6月30日,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小贏科技(NYSE:XYF)發佈了其2020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報告顯示,小贏科技2020年第一季度貸款撮合額為68.23億元、營收5.29億元,淨虧損1.96億元。這也成為了自其在紐交所成功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虧損的季度財報。

同時,公司還在財報中表示,隨着公司繼續評估COVID-19疫情的影響和相關市場指標,預計該公司的撮合貸款總額在2020年第二季度也將受到負面影響,預計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將下降。

營收5.29億元,Q1由盈轉虧

財報顯示,小贏科技一季度營收5.29億元,同比下降31.9%;淨虧損為1.96億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2.09億元;Non-GAAP淨虧損為1.6億元,去年同期為淨利潤2.51億元。

報告期內,小贏科技的放貸規模繼續收縮。數據顯示,公司撮合貸款總額為68.23億元,同比下降29.1%,環比下降23.2%;貸款促成總額為46.31億元,同比下降41.6%,環比下降25.1%。其中,小贏信貸佔公司貸款促成總額的67.9%,上年同期為82.4%。

另據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小贏科技累計註冊用户數近4260萬;在貸餘額為143.7億元,固定期限貸款產品平均單筆放款同比增加37.7%,環比增加7.8%;循環貸產品户均消費金額較2019年4季度增長3.8%,達到8582元。

從活躍借款用户來看,第一季度小贏科技平台對應數據為42.83萬,同比、環比均呈下降,其中環比下降為29.7%。對此,小贏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唐越在財報中説明,主要是在評估借款人時採取了更嚴格的標準,這一舉措將對降低後期的貸款違約率,以及在2020年下半年市場反彈時,擁有更強勁的業績表現都至關重要。

記者注意到,小贏科技近兩年推出的兩個面向有授信記錄的年輕消費羣體提供信用消費產品業務表現並不理想。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小贏科技線上商城總交易額為6080萬元,環比下降62.2%。“搖錢花”的交易量也小幅下降,截至報告期末累計授信額度為110億元,信貸利用率為28%。

“我們認為,大流行已經極大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行為,同時為我們創造了更多新的機會來推動未來的增長。”小贏科技總裁成少勇表示,“此外,政府最近開始制定一系列政策,以指導企業恢復經營。生產並再次啓動國內消費。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以及消費者信心穩步恢復的推動下,我們預計‘搖錢花’和在線商城將出現強勁但逐步的復甦。”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線上商城推出後在第二年完成升級,主要面向有授信記錄的年輕消費羣體提供信用消費產品;而“搖錢花”也是與上述產品同一年推出的,其前身為小贏錢包,主要依託於消費場景的一款信用消費支付服務工具。

新增放款中機構資金佔比達100%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0年3月31日,小贏科技平台貸款資金來源中,機構資金佔比達到81.7%,較上一季度的50.2%有所上升;公司得到合作金融機構累計授信586億元,而在去年年末這個數字為467億元,同比之下增幅明顯。

另外,唐越還進一步透露,目前小贏科技平台上的新增放款中,機構資金佔比已達到100%。

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小贏科技未償還貸款餘額總額為人民幣143.70億元,而截至2019年3月31日為人民幣201.87億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為人民幣172.67億元。

其中,小贏定期貸款的每筆交易平均貸款金額為人民幣15,745元,較2019年同期的人民幣11,434元增加37.7%,較第四季度的人民幣14,611元增加7.8%;循環貸款的每位用户平均消費金額為8,582元人民幣,較2019年第四季度的8,268元人民幣增長3.8%。

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小贏科技所有未償還的31-90天和91-180天的未償還貸款的不良率分別為6.71%和7.12%,而截至12月31日分別為4.05%和5.11% ,2019年以及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3.56%和5.21%。

記者注意到,公司近期曾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出的關於信函,由於小贏科技的美國存托股(ADS)的交易價格低於合規標準,自2020年7月1日起,小贏科技將有6個月的時間調整其股價至合規標準。但從小贏科技當前股價走勢來看,情況較為堪憂,公司面臨退市風險或進一步增大。

小贏科技還表示,隨着公司繼續評估2020年上半年COVID-19爆發的影響以及圍繞復甦的市場指標,預計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的貸款總額將受到負面影響,並且公司預計第二季度收入將下降。

針對以上,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公司如果想在未來幾個季度實現扭虧為盈,就當前的業績表現以及受疫情等情況影響的經營環境來看,恐怕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華夏時報》記者也在發送的提綱中有所提及,但截至記者發稿前,對方都沒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