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李小加:香港市場功能從“輸血”升級為“造血”

過去兩週以來,全國人大有關港區國安立法的決定和美國藉此威脅對港製裁,會否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成為市場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昨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個人網誌中表示,無論是對於中國內地還是西方世界來説,香港在每一個階段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進化與升級,香港市場的功能從最開始的“輸血”逐漸升級為“造血”,這種新的“造血”功能是基於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基礎上的互聯互通機制。港區國安立法更不會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國安法的推出也完全不改變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殊功能與作用。

由“輸血

升級為“造血

李小加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如果以人體結構來比喻的話,中國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逐漸與世界在骨架上(交通、運輸、通訊)的物理聯接、肌肉上(貿易、製造業、供應鏈)的化學聯接、血液上(金融、資本)的生物聯接,和今後在神經網絡上(人工智能、5G網絡與量子計算)的智能聯接。

無論是對於中國內地還是西方世界來説,香港在每一個階段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其功能也逐步進化與升級:從骨架聯接轉向肌肉聯接,再到血液互聯互通。隨着中國經濟體量的迅速擴大,香港的“血液”功能也從開始簡單的“輸血”引進外資,慢慢演進到今後對資本“血液”的改造升級,最終會實現與全球“血液體系”的互聯互通與功能互換。

香港市場的“輸血”功能始於中國傳統企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赴後繼地在港上市籌集資金。目前有超過1260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總募集資金超過6.7萬億港元,總市值達到26萬億港元。同時,經過不懈努力,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助力新經濟發展的重大上市制度改革,為香港市場注入新經濟的DNA。短短兩年裏,共有87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包括越來越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迴歸,累計集資超過3000億港元。

香港市場的功能從初期主要“輸血”逐漸升級為“造血”,則始於近年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的推出與迅速發展。通過互聯互通,香港市場將外來“血液”北上引入內地市場,又讓內地資金南下按國際規則投資港股,大規模的雙向流動必將深度優化內地的“造血”功能,大幅促進內地市場國際化進程。截至今年5月底,滬港通南北向累計總成交36萬億元人民幣;債券通達成交易超過5.7萬億元人民幣。

李小加表示,未來除了進一步提升香港市場對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輸血”和“造血”功能之外,促進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血液功能互換”會越來越重要,即人民幣的國際化。今天,內地市場的“血液”相對國際市場還非常單一和集中,持債遠高於持股、持內遠大於持外、持外債遠多於欠外債。相對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種狀況與中國當前已經達到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極不相符,應該慢慢反過來,即從債東變股東,從持外幣債權變成欠人民幣債務。

然而,這種“債轉股”、“內變外”、GDP向GNP的轉換不會一蹴而就,人民幣即使實現了完全的自由兑換,也依然會繼續保持相當程度的審慎監管和不同形式的資本管控,但利用香港,這種轉換就可以在一個透明、安全、可控的制度框架下啓動和提速,為實體經濟提供長期可持續的養分,並加快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進程。

香港無須擔心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李小加看來,全國人大有關港區國安立法的決定不會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國安法是針對特殊問題且適用範圍清晰及有限的特殊立法。2019年香港發生的一切,以及中美爭端的全面升級,徹底打破了各方對香港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和平衡。因此,港區國安法在此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由中央立法已為必然,正是因為特殊,這個立法的適用範圍應該很窄並有非常清晰的邊界範圍,而不應該具有廣泛性和過大的延伸性。

第二,“一國兩制”符合中國發展的根本利益。全國人大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是為了從法律層面確保“一國”。保障“一國”的國安法實施之後,“兩制”只應更加充實,更加豐富,空間更大。其效果在經濟、金融等商業領域裏將尤其突出。

第三,國安法的推出完全不改變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殊功能與作用。過去幾十年,香港之所以能夠華麗轉身成為一大國際金融中心,依靠的關鍵就是“一國兩制”帶來的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獨特優勢。在國安法塵埃落定之後,相信香港的治安和社會環境會逐步恢復穩定,也因為此,中外的錢更多地在香港聚集,必將產生更大的“化學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2 字。

轉載請註明: 港交所李小加:香港市場功能從“輸血”升級為“造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