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居民而言,我們的收入主要就是我們的工資。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好奇,那麼一個國家的收入,又是來自哪裏,它也有工資嗎?今天,我們就以中國為例,談一談國家的財政收入。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財政?從經濟層面來講,其實就是損有餘補不足,實現財富的合理再分配。就現在的大環境來講,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高效的財政體系。我們經常會聽到“財政撥款”,其實也就好理解了。很多社會的正常運轉,都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而有了它,事情還能更高效。
對比其他國家,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應該更能夠體會到我國財政體系的強大。在中國,我們的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税收。而這筆錢,也有它的“歸屬”。我國的税收總原則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既然是財富的合理再分配,那麼就是將這些資金再次直接“反哺”到公共事業,或者是民生薄弱的地方,促進大家的共同進步與發展。那麼除了税收以外,我國有沒有其他的財政收入呢?
第一種,税收。税收是政府為了實現其職能,憑藉其政治權利並按照相關的標準,進行強制、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而税收也是我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那麼哪些收費屬於税收呢?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的“參與者”,幾乎人人都繳納過。例如:增值税、營業税、個人所得税、企業所得税、契税等等。
那麼,税收究竟對於財政收入而言,有多重要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兩者之間的百分比,就能夠一目瞭然了。根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全年的財政收入共計190382億元,國家一年的“薪水”超過19萬億。而其中,税收就實現了157992億元的收入。光是税收,就佔據了一整年財政收入的83%左右。
剩餘的17%的財政收入,來自四個領域。分別是:國有資產收益、國債、收費,以及其他收入。以國有資產收益為例,基本上都是一些憑藉國有資產而帶來的收益,包括:利潤、股息、租金等等。
再者就是國債,雖然國債後期還需要“歸還”。但是在計算的時候,也是算在年度財政收入當中的。而且本身國債就被定義為,國家通過信用方式取得的一種有償性的收入,所以自然也隸屬於收入一類。
收費收入就更好理解了,我們的一些服務費和罰沒收入都是屬於這一類別。服務費也分很多種,比如繳納的高速公路通行費、畢業證費、結婚證費等等。而罰沒收入,好比交通違章罰沒、企業違章處罰等等。
最後一種,則是其他收入。現在主要有3大類:捐贈收入、反貪收入,以及國債收入。第三種我們已經單獨講過了,反貪也很容易理解,我們主要看一看什麼是捐贈收入。
以2008年的水立方為例,其實它就是由港澳台同胞、海外華人華僑捐資建造的。據悉,當時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人參與了捐贈,共計捐贈1億美元,其實就屬於捐贈收入的一種。
有人捐贈1元,也有人捐贈2億港元。而這位2億港元的捐贈者,就是霍英東先生(分成4次捐贈)。而霍英東的長孫霍啓剛則在後來又迎娶了“跳水皇后”郭晶晶,創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