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國際社會關於印度的消息,主要仍聚焦於印巴克什米爾博弈一事。在這個戰場,印度雖然談不上獲勝,但也絕對是佔據上風——憑着規模和體量的優勢,印度不僅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民眾的抗議置若罔聞,連巴基斯坦,也被其死死壓制。
但就在邊疆強橫的同時,國內,一直被外界看好的印度經濟,卻突然拉響了警報——就在數月之前,印度經濟學家還在高談闊論,並向世界炫耀印度經濟增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説每年可以創造700萬個就業崗位。但近日印度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第一季度為5.8%,第二季度為5%,這個數據大大低於預期,這讓經濟學家們都傻了眼。
當然,嚴格來説,印度失速其實並不算突然。從去年開始,印度經濟就已經顯露頹勢,而這也成為去年底印度地方選舉時莫迪和人民黨吃癟的一大誘因。只不過,當時大家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困難,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得到解決。卻沒曾想,今年上半年,形勢卻驟然惡化——要知道,印度近年一直都是吹噓增長率超出中國的。可現在,跟美國把貿易戰打的熱火朝天的中國,增長率依然還能維持在6以上,天天過太平日子的印度,卻一下子跌到了5——這還是之前改了算法,把牛糞之類都計入GDP之後的結果。如今卻搞成這個樣子,讓驕傲的三哥情何以堪?
印度為什麼會在現在出現失速?在雲石君看來,這裏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有印度自身政策的錯失,而最根本的,還是印度特殊的國情桎梏。
首先從外因説起。印度的失速,首先和現在的宏觀大環境脱不了關係。其實對大氣候稍微有點敏感度的,應該就知道,現在全球經濟已經十分不妙——中國咱們就不説了,大家都瞭解;美國方面,國債長短期收益率已經倒掛;而剛剛公佈的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也跌到49——已跌破50的榮枯線;黃金、比特幣等避險資產今年一直猛漲。而除了中美,歐盟、英國、拉美、日韓甚至東盟,各個經濟體的表現都十分不佳,彼此間的經貿衝突也在加劇——尤其是英歐和日韓,現在都已經翻臉,或者在翻臉的路上。
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繼08年之後,全球很有可能又將迎來一波經濟危機。不管這種推測是否會成為現實,但至少,現階段全球經濟趨緩,已經是肉眼可見。
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現在全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中美歐日這些大塊頭都個個灰頭土臉,印度身在其中,又豈能獨善其身?
何況,這場全球性的麻煩背後因素,對印度更加不利。
為什麼會有這場全球經濟降速?這個當然是眾説紛紜,不過不管怎麼解釋,特朗普掀起的反全球化風潮,絕對在其中佔有重要位置。隨着特朗普打開貿易保護的魔盒,不管大家願意不願意,這股風潮已經越來越流行,什麼巴西特朗普、英國特朗普,一個個的跳了出來,暴力脱歐,焚燬森林什麼的一茬接着一茬;與此同時,大家也紛紛降息,準備打以鄰為壑的長期拉鋸戰,將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中國名言踐行到底。
這就苦了印度了。眾所周知,印度現在打的是製造立國,海外貿易發家的主意。莫迪最著名的口號,就是“銷往全世界,但在印度製造”。現在印度製造才剛嚐了點小甜頭,所謂工業體系的構建更是連基礎都還沒打好,可巧不巧的,就碰到這股潛在經濟危機和逆全球化風潮的雙重打擊。這種情況下,莫迪就是再神奇,也擋不住這股逆流的襲擊,印度經濟減速因此受衝擊,某種程度上在所難免。
不過,雖然大環境確實不好,但這也不意味着印度就鐵定會倒黴。就像越南,同樣是吃全球貿易的飯,但在這股逆全球化風潮中不僅沒倒黴,反而藉着中美貿易戰的東風,承接了不少從中國轉移出來的產業;甚至連衰的不成樣子的台灣,也因為部分台資的迴流,在今年上半年收穫了一份相對漂亮的投資增長數據。
印度一直不是美國貿易打擊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特朗普的貿易大棒是雨露均霑,印度也被波及,但受衝擊程度總體來説還是很小的。何況從戰略角度來説,讓印度適度強大,也有利於遏制中國。從這層邏輯來説,印度也是有發禍難財的基礎的。
但很明顯,印度這一次並沒有佔到這層便宜——換句話説,從中國外溢的那部分產業,印度並沒有接到太多。
為什麼會這樣,最直接的因素,是印度比起越南來,競爭力不足——畢竟越南與中國的珠三角產業集羣區隔海相望,承接起來更加方便;而且從文化和制度方面來説,屬於儒家文化圈,奉行社會主義的越南,也肯定比深受印度教影響,又奉行西式民主制度的印度更有競爭力。再加上中國畢竟產業集羣的競爭力強,加上也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所以貿易戰至少在現階段,對其傷害有限——相應的轉移出去的產業也還有限,一個越南,就已足以承接的七七八八,不行的也有其他東南亞國家備選,印度這種與中國地緣關係相對疏離,交通方面也沒有優勢,所以在這波小轉移中沒有撈到足夠的便宜,也在情理之中。
但這個只是表象罷了。實際上,印度之所以如此被動,其實也和其對中國的一貫敵視和戒備,抵制加強經濟合作,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脱不了關係。
當初中國搞一帶一路倡議,對印度還是很拋了一陣橄欖枝的——雖然基於歷史和地緣的因素,中國也知道印度肯定心防,但在主觀層面,中國還是希望印度基於經濟利益考慮,能夠參與到這項計劃中來。
只不過,印度最終的選擇是欲迎還拒。不管印度此舉是基於政治因素,還是經濟上跟中國競爭的顧慮,反正最終印度沒有跟中國牽手。
而正是這種選擇,讓印度在這一輪產業承接過程中吃了癟。鑑於越南基於政治原因,一直對一帶一路抗拒,如果當時印度參與其中,兩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密度增加,程度深化,這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抵消其與越南相比,在文化、制度、地緣層面的不足——可以設想,如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設想在過去幾年得到落實,中國產業外溢過程中,印度與越南想必也不會那麼被動。這樣的話,印度經濟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支撐點——並且這個支撐點在中美貿易摩擦的環境下還會放大,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抵消這一輪全球經濟降速對印度的衝擊。
所以,有時候,目光還是得放長遠些,心胸也要開闊些。印度當時的狹隘心態和政策,自以為是對自己的保護,但沒曾想,才過了沒幾年,一番小波折,印度就嚐到當時倔強帶來的苦果。
而除了大環境和政策,造成這一輪印度經濟失速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印度的體制和文化。
看過雲石君《地緣政治:印度系列》的都知道,印度教文明體系其實是很不適應現代工業文明的,印度教以血統和出身來劃分階級,階級之間嚴重缺乏流動空間——這使人缺乏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階級跨越的可能,進而喪失奮鬥的動力。與此同時,印度教又用轉世理論洗腦下層民眾,告訴他們今生受多少苦,來世就可享多少福——所以大家也不必奮鬥了,還不如安貧樂道過完一生,下輩子再爽得了。
除了印度教,以分權制衡為基礎的西式民主制度,也嚴格拖累了印度經濟。印度經濟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改革。但政府權力不夠,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權力分割壁壘分明,政令不出新德里,地方各自為政這使得任何致力於國家發展的大政難以推行,改革更是受盡掣肘,難上加難。而體制改革不能成功,移風易俗更無從説起,
這是在現行體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莫迪所能做的,就是塑造強勢領袖人設,通過個人魅力來吸引民眾,從中獲得力量,再借助這種力量,去強行突破體制的桎梏,來推動改革的進行。
這條路在理論上是説的過去的——畢竟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闖關,以及在遇到重大抉擇時的一錘定音,也是在相當程度上藉助了一代偉人的強大個人威望。
只不過,中國畢竟是世俗文化主導、中央集權制國家,而印度是出世文化主導,奉行分權制衡制的國家;這種差別,決定了政治領袖在實踐中能釋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何況個人經歷也決定了,莫迪在印度的威望,遠不能與總設計師當時在中國朝野的威望相提並論。
這兩種因素相結合,就是莫迪的這種套路雖然也有效果,但力度天然有限,天花板較低。在之前幾年,進行一些淺層次的改革時,還能見到成效。但隨着前期改革紅利的吃盡,印度必須通過新一輪、更深層次改革來推動經濟發展時,莫迪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這就是這兩年印度經濟困境的一個內因。説白了,體制就這個樣兒,能推多遠,得看莫迪威望有多足——但從去年底地方選舉時人民黨的略顯頹勢來看,民眾對莫迪的崇敬其實也有限,基本上也是有奶就是娘,有好處時歡呼雀躍;一旦沒奶了,立馬就投了國大黨。
所以莫迪也沒辦法,要想更多的改革,就必須更多的蓄威養望——所以巴基斯坦以及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今年就比較倒黴,兩次成為莫迪用民族主義培養威望的墊腳石。
只不過,莫迪足以支撐下一輪改革的新威望還沒養出來,全球經濟環境吃緊的大勢就已經殺到,這下印度經濟就一下撐不住露了地,從大家口中的“金”又開始向“磚”的方向滑落。
那麼,接下來印度經濟會怎麼樣呢?這個真不好説,一方面得看國際大環境,另一方面還得看印度的政策,以及莫迪個人力量的培育成果。如果搞的好,印度能撐過去,那還好説;如果搞不好,經濟繼續滑落——不管這種滑落是因為印度自身原因還是大勢,那莫迪就真的會有麻煩了,很可能淪為經濟危機下的犧牲品。而作為改革的代言人,如果莫迪真的倒了黴,印度的改革估計也將受到重大挫折,進而嚴重耽擱進程。而隨着AI時代的逼近,對於除了人其他啥都缺的印度而言,留給它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