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巨大沖擊之下,全球經濟年內重新企穩回升並非易事。隨着中國取得控制疫情的階段性成效,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國,思考經濟日益好轉的中國是否會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一方面是有歷史經驗可循。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就開始扮演全球經濟火車頭的角色。當時在宏觀政策支撐之下,中國大量從國外購買原材料及商品,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總量躍升明顯。在發揮重大作用的2008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體量其實還比較小。而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大幅提升,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能力理論上更強。
客觀而言,中國經濟本身今年實現一定速度的正增長問題不大,經濟增速應該位列各主要經濟體前列。中國國內經濟動力依然強勁。但是,如果問中國經濟能否和上一次一樣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則存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這不是中國的意願和能力出現問題,而是國際形勢出現了新動向,可能阻礙中國作用的發揮。
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走出危機,離不開各國高度認同的全球政策協調。各經濟體勁往一處使,形成政策合力。但顯然,目前各主要經濟體各自為政,個別經濟體更熱衷於拆台。即使中國經濟率先走出陰影,如果其他國家沒有協同一致,政策無法聚焦,也不能取得實質效果。
一些國家應對疫情方式的混亂也阻礙了中國作用的發揮。與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所導致的不同,這一次經濟動盪由新冠疫情引發。全球經濟發展必須要以有效控制疫情為前提。但顯然,與中國等國在已經控制疫情的前提下推動經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些大型經濟體疫情或者仍在繼續惡化,或者不斷出現嚴重反覆,使得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並不存在。一些經濟體由於治理不善等原因而無法有效控制疫情,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二波疫情的源頭。全球疫情不確定甚至還可能會影響中國和其他一些較好控制疫情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不同國家控制疫情的舉措,本質上是一國之內政,哪怕普遍被認為極其不負責任,產生很強的外部負效果,其他國家也干預不了,只能被動接受衝擊。
最為關鍵的是,與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當前國際政治形勢發生鉅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對中國能否在經濟上帶動全球增長並不關心,甚至對於全球經濟是否復甦也不感興趣,而是在疫情期間更多着眼於從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國際秩序上強化對華鬥爭。遏制取代合作,排擠替代包容,成為一些國家對華政策的新邏輯起點。對中國投資的惡意限制,對對華貿易的人為壓制,對科技交流的嚴格管制,在香港新疆問題上的無端反制,客觀上都不利於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發動機的動力發揮,也不利於這些國家自身經濟發展。嚴重的話,世界經濟體系會被逐漸割裂,國際經濟要素流動困難增多,全球經濟增長障礙變大。
由於上述新形勢,指望中國像2008年那樣帶動全球經濟復甦或許並不現實。中國首先要確保實現國內經濟穩定發展,在此前提下,再和一些願意與中國共同發展的經濟體一起實現繁榮。最新數據表明,6月份中國進出口年內實現雙增長。其中,中美貿易下降較為明顯,中歐貿易略微下降,而對東盟貿易增長顯著。東盟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與該地區與中國日益融合的經濟聯繫密不可分。中國能否依然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關鍵在於其他國家能否迴歸經濟本身,是否信任並選擇與中國相向而行。(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