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老字號同仁堂交出了一份不如人意的中報。
受北京地區二次疫情影響,同仁堂業績出現較大回落。上半年公司收入60.04億元,同比減少16.11%。淨利潤及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80億元和4.76億元,同比分別減少27.28%和減少27.36%。
目前,同仁堂市值僅為417億元。同樣是老字號的片仔癀、雲南白藥市值都已突破1400億元。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表示,光同仁堂三個字都不止這一市值。同仁堂品牌始創於1669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同仁堂目前遭遇極大困境,這家公司增長乏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處方藥之“殤”
同仁堂的主營業務由醫藥工業與醫藥商業兩部分組成。醫藥工業生產的產品主要通過經銷商渠道銷往市場最終抵達終端,其中部分產品通過下屬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開設的同仁堂藥店實現銷售。產業鏈上,同仁堂已經實現藥品製造到終端銷售全覆蓋。
2020年上半年,同仁堂兩部分業務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上半年,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的收入分別達到37.88億元和33.49億元,同比分別減少了12.74%和13.10%,這延續了去年業績下滑的勢頭。其中醫藥工業毛利率高於醫藥商業,因此醫藥工業收入下滑對公司業績影響更為顯著。
目前同仁堂按營收排名最重要的5個品種分別為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繫列、同仁大活絡系列、六味地黃系列、金匱腎氣系列。除了安宮牛黃經典系列外,市場認知度最高的是六味地黃系列。
這得益於六味地黃系列屬於非處方藥,可以通過廣告進行市場推廣。除去六味地黃系列,前五大系列的四大都為處方藥。
對於處方藥推廣,政策多有限制。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佈《藥品廣告審查發佈標準》第四條規定:處方藥只能在國家衞計委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共同指定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上發佈廣告,禁止在大眾媒體上發佈廣告。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着醫藥控費等相關政策的推進,中成藥市場不斷受到打壓。2019年7月,在《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的通知》中規定,西醫不能開具中成藥和中藥飲片,除非“參加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2年以上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並取得相應證書”。
長遠來看,對於處方中成藥監管將趨於嚴厲。這對於以處方藥為主打產品的同仁堂相當不利,同樣是老字號的片仔癀、雲南白藥均屬於非處方藥。除此以外,片仔癀與雲南白藥還屬於國家級保密配方,有同仁堂難以企及的優勢。
目前,上述同仁堂拳頭產品主要通過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報告期內,同仁堂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2.4億元,同比下降9.45%,淨利潤4.06億元,同比下降31.01%。
門店擴張按下暫停鍵
門店擴張受阻是同仁堂發展乏力的另一大原因。
零售藥店原本是同仁堂重點推進的戰略規劃。2018年,同仁堂還在加快開店速度,當年淨增加門店108家。不過,新增門店經營效益並不樂觀,2018年門店大幅增長,帶動了醫藥商業板塊收入增長,但平均每家門店收入由967.71萬元降至935.64萬元。2019年,醫藥商業整體收入基本持平,門店收入則進一步下降至平均882.75萬元。
截至今年6月30日,同仁堂旗下門店數為855家,相較去年底僅增加3家,開店步伐已基本停滯。這之中雖然有疫情原因,但也從側面反應了同仁堂品牌影響力難以得到市場響應。
另一方面,龐大的門店網絡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包括廣告費用與租賃費用。實際上,2019年公司開始壓減廣告及促銷費用支出,同比下降30.75%,達3048.90萬元;而租賃費用作為硬性費用,隨着門店規模增加仍在增長。2019年,同仁堂醫藥商業板塊租賃費用達3.99億元,同比增長9.62%。
今年,800餘家同仁堂門店的業績將受到更大考驗。如果同仁堂不能很快扭轉門店收入不足的困難,將難以避免高額租賃及廣告費用帶來的壓力。
二級市場方面,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熱潮之下,中藥產業逐漸淡出投資者視野。同仁堂股價在2015年創下歷史新高之後,原地踏步已有5年。